宜都“三治融合”促基層創新治理
原標題:“末梢”有力度 治理有溫度——宜都“三治融合”促基層創新治理
掃描二維碼,手機螢幕彈出分數。在宜都市陸城街道辦事處尾筆村村委會,越來越多的村民走進誠信檔案館,查看家庭誠信積分。“左鄰右舍都在暗自較勁,誰也不願意擺尾巴。”68歲的村民吳志成説。
建設誠信檔案體系是宜都推進社會基層治理的探索之一。作為全省“雙基強化、三治融合”唯一試點縣市,宜都以黨建為引領,以自治為基、法治為綱、德治為領,激活城鄉管理“末梢神經”,讓基層治理創新從紙面走向實踐。
從拖後腿到爭先鋒
“誠信能當飯吃?”聽説村裏要建誠信檔案館,有村民説起風涼話。
尾筆村是一個城郊村。2017年,該村流轉土地發展生態種植養殖合作社,村民逐漸富裕起來。“收入增加了,思想覺悟還停留在過去。”村黨委書記黃攀虹發現,亂搭亂建、鄰裡糾紛等不文明行為接二連三。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今年初,尾筆村“兩委”班子在全村推行誠信體系建設。每家每年誠信基礎積分為100分,遵守興業持家、移風易俗、文明守禮等村規民約加分,反之就扣分。家庭誠信積分與家庭成員參加機關企事業單位招錄、參軍、入黨政審、入職就業等掛鉤。
很快,黃攀虹看出變化。今年國慶期間,六組王姓村民在為女兒操辦婚宴時,違反《村規民約》搭建彩虹門,被扣了2分。“別人加分,我家扣分,差距一下體現出來了。”一次排名查詢,王某發現自家誠信積分在全村擺尾,面子頓時挂不住。此後,他主動參加村級志願服務,爭當誠信先鋒戶。
從圍著看到搶著幹
停車整齊有序、道路平坦乾淨、樓道潔白如新……走進宜都丹桂苑小區,和諧文明之風撲面而來。
“兩年前可沒這好。”居民周昌彪説。丹桂苑小區是宜都第一批商品房小區,距今已有24個年頭。小區共有8棟、196戶,住著600余位居民。過去,小區一直沒有物業公司,居民紛紛圈地種菜,偌大的小區停車位不足40個,有車族常為搶車位發生口角。
2017年6月,黨員居民劉華被推薦為小區業委會主任。上任伊始,他就把鏟車請進小區,清除菜園和亂搭亂建。有居民不滿,堵在鏟車前,質問劉華:“是不是想過官癮?”劉華不著急爭辯,堅信“做小事能換民心”,硬是挨家挨戶做通居民思想工作。他記得,小區雜物整整運了32車,車位由40個增至130個。
障礙清除了,小區請來專人負責保潔。保潔員幹,居民圍著看,垃圾還是亂丟。劉華決定從小事管起。看到有人亂丟瓜子殼,他就當著該居民的面清掃乾淨;有人把垃圾放在垃圾筒蓋上,他接過垃圾投入筒內……慢慢地,道路上的垃圾少了,入筒垃圾多了,居民搶著維護小區環境。
從“冷冰冰”到暖人心
尾筆村治保主任王士喜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一個故事——
三組村民張福秀常年在廣州打工。有一年年底,她回到村裏,準備大操大辦老父親的八十大壽。得知消息,村裏紅白理事會成員找到張福秀解釋《村規民約》,勸她簡辦壽宴。張福秀父親生日當天早上8時,理事會成員來到她家,先是叫停正在懸挂的彩虹門,後又站在門口,詢問到場嘉賓與本家關係,把不符合要求的來賓一一勸回……
事後,紅白理事會內部就此事進行了激烈討論。一方認為,村裏規定壽宴只能簡辦且範圍僅限自家親戚,要求嚴格並無不妥。另一方認為,把來客拒之門外,有些不近人情、“冷冰冰的”。經長時間討論後,最後得出共識:既要狠剎人情風,又不能當黑臉包公,制度措施都要溫暖人心。
於是,去年起,尾筆村別出心裁,把家庭壽宴變為集體壽禮。切蛋糕、唱生日歌、為長輩洗腳……壽禮簡樸又不失熱鬧,帶來暖心新風。
高考放榜後,村委會及紅白理事會也走訪高中畢業生,為他們送上助學金以示慶賀、鼓勵,沒有人再辦升學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朱燦義 林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