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汪場鎮23張流程圖捋順“一團亂麻”
原標題:天門汪場鎮提升基層幹部能力 23張流程圖捋順“一團亂麻”
11月16日舉辦的天門國際馬拉松活動中,天門市汪場鎮辦公室童翔負責簽到、攝影和音響工作。與2018年“手忙腳亂”的工作狀態相比,他明顯感覺到2019年更有效率。
效率提升的背後,是一張馬拉松賽事工作流程圖。這張圖上,與賽事有關的事項有哪些?每個人負責的事項是哪些?全部一清二楚。“過去工作是‘胸中一團火,腦中一團麻’,如今,按圖索驥就行,簡單明瞭。”童翔説。
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不少基層幹部因工作不得要領,每天如同打地鼠般“見子打子”,無暇思考全局。更糟糕的,還會影響幹部工作狀態。“越不會做的,就覺得越難做,就會變得越懶得做。”該鎮黨委書記劉娟想,能不能構建一套簡單易操作的工作方法,讓幹部在常態化工作中快速上手?
2019年始,該鎮圍繞系統性較強的常態化工作、群眾關切的工作,梳理出23張工作流程圖,分為流程推進類、制度管理類、基礎類三大類,涵蓋黨務、財經財務、項目建設、信訪處置、國土管理、三農服務、精準扶貧等12個方面。
汪橋村有487戶改廁任務,2018年剛領到任務時,村支書汪又年完全不知道怎麼“下叉子”。很快,鎮裏送來改廁流程圖:成立機構、制定方案、宣傳發動、摸底調查、製作成圖、公開招標、專班初檢、申請驗收、驗收整改、簽字確認、張榜公示、資料歸檔。按照這“十二步”,村委會逐步推進。
“2018年4月17日,方橋村召開黨員群眾代表大會,介紹‘廁所革命’工作開展情況;2018年8月13日,鎮廁改專班現場檢查廁具‘四件套’……”翻開方橋村工作日誌,每一步流程都有文字和圖片記錄。“村裏廁所革命幹得漂漂亮亮,我還到市裏發了兩次言呢!”汪又年自豪地説。
23張流程圖,帶來的遠不止一條條簡單的流程。基層幹部發現,按照流程做個幾次,一些常態化工作的規律就能摸索出來了。
在楊家新溝治理中,要用什麼型號的挖機?挖機一天能挖多少米?挖一米需要多少錢?通過日復一日的流程化工作,幹部發現,自己從“插不上話”,變成慢慢能“説上幾句”了。“每天應該完成多少工作量,現在閉著眼都能知道,施工隊也不敢輕易糊弄。”
事情不難辦了,基層幹部的自信回來了,工作更主動了。在秸稈禁燒工作中,鎮、村、組幹部既分工負責、包片管理又共同協作、一體聯動,一改過去臨時應對、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2019年以來,在省、市組織的專項檢查中,未發現一處火點。
不知不覺中,幹群關係也融洽了。通過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三資”管理工作流程,村民發現,村級財務再也不神秘了,收入支出一目了然。2019年10月,汪場鎮菜市場動工搬遷,將每個攤位標上序號、價格、收款二維碼,製成公示欄。看中哪個攤位,直接掃碼、支付,立刻成交。“過去想選個好攤位,找各種關係,説不少好話。還是現在的方法好用,敞亮多了!”只用了一天半,所有攤位銷售一空,村民紛紛點讚:“幹部做事真清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專家點評
為基層治理流程優化點讚
基層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改廁、溝渠改造、道路改造、綠化造景、百姓健身器材落實、貧困治理、公衛防疫治病、信訪處置等等。許多方面的治理將在多戶或多村依次推進,經歷時間長,具有重復性、常規性。這類治理呼喚流程化。治理流程化通俗講就是程式化,就是有套路可尋可依,意味某一治理是一個過程,有多個環節,環環前呼後應,每個環節有相應的任務、有對應的處置人、有時間節點(即截止時間)等等明細要求。
治理流程信息可以文字化、圖示形象化,甚至借助手機APP、互聯網電子化,實現流程信息公開透明,易懂上心,這將提升百姓辦事效率。
基層幹部不要忘記自己在基層治理流程化中扮演的角色,特別是鄉鎮主要領導、職能部門,是治理流程的設計者。事實上,治理流程的合理設計、治理流程優化及再造,反映出基層領導的學識和能力。鎮村幹部還是治理流程的推進者,是治理流程中一定環節的執行者。
治理者制定科學治理流程,要學會問計於民、從群眾中來,百姓是治理流程的參與者。百姓是治理流程中的服務對象,是治理流程好壞的反饋者、檢驗者。(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