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賦能 鄉村變美——探尋鄉村振興的“武漢密碼”
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7年起,沿著黨的十九大指出的路徑,鄉村振興的探索在荊楚大地蓬勃開展。
武漢市將改革創新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以“三鄉工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探索出一條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12月上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漢的多個村灣,實地探尋鄉村振興的“武漢密碼”。
改革先行
破敗村灣變身“網紅小鎮”
紫色的馬鞭草,粉色的粉黛亂子草,一片片花海環繞歐式小鎮,仿佛置身童話世界。
12月5日,雖不是週末,位於武漢市蔡甸區知音大道的花博匯遊客仍絡繹不絕。“今年國慶假期,遊客超過10萬人次。”景區管理人員徐麗珊説。
這個武漢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小鎮”,2年多前只是城郊的一個普通村灣——房屋破舊、道路狹窄、田園荒蕪,村容破敗。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武漢市先後出臺“黃金20條”“鑽石10條”等政策措施,在全國率先引導鼓勵市民下鄉,租用空閒農房休閒養老、創新創業。
在不改變農民宅基地所有權的前提下,武漢閱景匯公司一期投入4億元,租用閒置農房178棟,流轉土地1800畝,將天星村打造成“花博匯”——集花卉觀光旅遊、創意農業體驗、田園養生度假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農民的老舊住房被改造成一幢幢法式小屋,吸引近30家從事音樂、陶藝、婚慶攝影等文創企業和近百名“網紅”入駐。鮮花叢中,手持自拍桿、穿梭其間的網紅主播,成了亮麗的風景線。
依託“三鄉+直播+電商+旅遊”的全新發展模式,花博匯打造的“景綠網紅特色小鎮”火了!開業2年多,累計接待遊客300萬人次,帶動周邊近500名村民就業創業。
2018年,蔡甸區、黃陂區、新洲區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試點。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打通城市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的通道,盤活農村閒置資産。”武漢市委改革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市簽訂空閒農房租賃協議9534戶,建設共享農莊4349戶,吸引社會資金270余億元。
美麗蝶變
“空心村”重現勃勃生機
綠樹掩映青墻灰瓦,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江夏區五里界街童周嶺村小朱灣是“全國文明村鎮”,不少市民慕名而來。
“豬屎牛糞淌,進村惹人愁。”童周嶺村黨支部書記羅剛玉介紹,5年前,僅有32戶157人的小朱灣還默默無聞,村民大都外出打工,是典型的“空心村灣”。
2014年,小朱灣作為武漢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由中國鄉建院設計,在花海中打造一座洋溢荊楚民居風格的傳統村落。
經過一年改造,小朱灣美麗蝶變,引來遊人如織。外出打工村民周永珍回村,投資30萬元開辦了第一家農家樂“萬里香農家菜”,並在自家牛棚改建起二層小樓,開起特色民宿。“剛開始心裏直打鼓,怕投的錢收不回。”指著墻上挂的“致富發展示範戶”牌子,周永珍笑著告訴記者,“如今年收入50萬元左右,還想擴大經營規模。”
“三鄉工程”啟動後,小朱灣美麗的田園風光,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租房。武漢市民葉仙選定農戶陳彩霞家的兩棟農房和小院,改建成咖啡+民宿的沐楚客舍;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許剛租用村民范秀雲的農房,成立新民文化書院……
目前,小朱灣有餐飲、民宿、培訓等經營戶21家,日均接待遊客約2000人次。
據介紹,自2013年以來,武漢市級財政連續投入11.8億元,引導社會資本和區級財政資金近80億元,累計建成美麗鄉村項目220個,營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環境。
文化鑄魂
偏遠古鎮成為創客樂園
小橋流水,柳條低垂,一棟棟青瓦白墻的村居整齊排列。12月6日,記者驅車來到距武漢市中心約50公里的靠山小鎮,仿佛走進一幅鄉村水墨畫。
小鎮所在的新洲區倉埠街,始名“騎龍鎮”,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中華龍文化在當地深入人心。小鎮的吉祥物“靠山龍”,憨態可掬。
吉祥物的設計者是來鎮上創業的牛匯科技公司的年輕人。公司創始人鄧琪是名“95後”,2017年大學畢業後來到靠山小鎮項山村,租了一棟農房作為創業基地,從事農産品的文創包裝、設計和網絡銷售。
為什麼從城裏來到偏遠小鎮創業?
鄧琪説:“相比城裏,這裡生態環境好、創業成本低,鎮農創公司不僅免了前5年租金,還提供5000元創業補貼。”
原來,回鄉能人駱黎明等人投資成立“靠山小鎮農創公司”,按一年6000至8000元不等的價格整體承租村裏的42套空閒農房,通過招商轉租給年輕創業者,打造農創産業。目前已有21家企業簽約,10家入駐。
當地龍文化為創客們帶來靈感。鄧琪介紹,他們將農産品的外包裝設計和“龍元素”結合,設計了“靠山伴手禮”——龍桂酒、白龍茶、吟龍茶,還將新洲特産的捶魚面、手工油麵、蕎麥麵、菠菜麵包裝在一起做成“四面埋福”禮盒等,線上線下銷售火爆。“這些有創意的伴手禮,既讓遊客了解到靠山小鎮的文化魅力,也成為推動鄉村旅遊文化發展的符號。”鄧琪説。
“文化鑄魂、鄉風塑形,鄉村振興要彰顯漢派鄉村文化特質。”武漢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發掘鄉村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傳承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精神滋養和價值引導。
黨建引領
山鄉共奔致富路
灰瓦白墻、翹角飛檐的傳統民居裏,傢具電器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穿著制服的管家站在門口向來客微笑致意。
黃陂區姚家集街杜堂村的特色民宿,讓不少城裏人住下就不想走。
位於大悟、紅安、黃陂三地交界處的杜堂村,幾年前還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小山村。 2014年,本村能人武漢萬中集團公司董事長葛天才回村投資2.4億元,流轉7000畝土地,打造木蘭花鄉景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進 許曠 通訊員 武改聲)
“三鄉工程”實施後,葛天才帶領村民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村民將空閒農房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價格入股,一起發展民宿經濟,年底按股份比例分紅。
曾經閒置的農房成了網紅民宿。“去年全村接待遊客40萬人次,村民分紅580萬元,戶均增收6.2萬元。”杜堂村黨支部書記葛國興自豪地説。
杜堂村村民腰包鼓了,但周邊的崇傑村、柏葉村、北門村還不富裕。為帶動這3個村發展,2017年姚家集街黨工委將4個村和木蘭花鄉景區的黨組織,組建成杜堂片區域綜合黨委,任命葛天才為黨委副書記。
在區域綜合黨委引領下,按照“發展聯動、活動聯辦、人才聯培”的三聯模式,杜堂村帶動其他3個村共同發展、集體經濟年增收60萬元以上,幫助144戶貧困戶脫貧。
王正英是柏葉村村民,來景區打工前她一直在種田,每年兩三千元收入,“現在一年打工收入過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武漢的探索實踐證明,實現鄉村振興,務必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省委改革辦副主任江國志表示,要持續深化新一輪農業農村改革,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