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改革賦能 鄉村變美——探尋鄉村振興的“武漢密碼”

2019-12-18 11:13:27|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7年起,沿著黨的十九大指出的路徑,鄉村振興的探索在荊楚大地蓬勃開展。

  武漢市將改革創新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以“三鄉工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探索出一條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12月上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漢的多個村灣,實地探尋鄉村振興的“武漢密碼”。

  改革先行

  破敗村灣變身“網紅小鎮”

  紫色的馬鞭草,粉色的粉黛亂子草,一片片花海環繞歐式小鎮,仿佛置身童話世界。

  12月5日,雖不是週末,位於武漢市蔡甸區知音大道的花博匯遊客仍絡繹不絕。“今年國慶假期,遊客超過10萬人次。”景區管理人員徐麗珊説。

  這個武漢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小鎮”,2年多前只是城郊的一個普通村灣——房屋破舊、道路狹窄、田園荒蕪,村容破敗。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武漢市先後出臺“黃金20條”“鑽石10條”等政策措施,在全國率先引導鼓勵市民下鄉,租用空閒農房休閒養老、創新創業。

  在不改變農民宅基地所有權的前提下,武漢閱景匯公司一期投入4億元,租用閒置農房178棟,流轉土地1800畝,將天星村打造成“花博匯”——集花卉觀光旅遊、創意農業體驗、田園養生度假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農民的老舊住房被改造成一幢幢法式小屋,吸引近30家從事音樂、陶藝、婚慶攝影等文創企業和近百名“網紅”入駐。鮮花叢中,手持自拍桿、穿梭其間的網紅主播,成了亮麗的風景線。

  依託“三鄉+直播+電商+旅遊”的全新發展模式,花博匯打造的“景綠網紅特色小鎮”火了!開業2年多,累計接待遊客300萬人次,帶動周邊近500名村民就業創業。

  2018年,蔡甸區、黃陂區、新洲區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試點。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打通城市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的通道,盤活農村閒置資産。”武漢市委改革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市簽訂空閒農房租賃協議9534戶,建設共享農莊4349戶,吸引社會資金270余億元。

  美麗蝶變

  “空心村”重現勃勃生機

  綠樹掩映青墻灰瓦,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江夏區五里界街童周嶺村小朱灣是“全國文明村鎮”,不少市民慕名而來。

  “豬屎牛糞淌,進村惹人愁。”童周嶺村黨支部書記羅剛玉介紹,5年前,僅有32戶157人的小朱灣還默默無聞,村民大都外出打工,是典型的“空心村灣”。

  2014年,小朱灣作為武漢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由中國鄉建院設計,在花海中打造一座洋溢荊楚民居風格的傳統村落。

  經過一年改造,小朱灣美麗蝶變,引來遊人如織。外出打工村民周永珍回村,投資30萬元開辦了第一家農家樂“萬里香農家菜”,並在自家牛棚改建起二層小樓,開起特色民宿。“剛開始心裏直打鼓,怕投的錢收不回。”指著墻上挂的“致富發展示範戶”牌子,周永珍笑著告訴記者,“如今年收入50萬元左右,還想擴大經營規模。”

  “三鄉工程”啟動後,小朱灣美麗的田園風光,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租房。武漢市民葉仙選定農戶陳彩霞家的兩棟農房和小院,改建成咖啡+民宿的沐楚客舍;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許剛租用村民范秀雲的農房,成立新民文化書院……

  目前,小朱灣有餐飲、民宿、培訓等經營戶21家,日均接待遊客約2000人次。

  據介紹,自2013年以來,武漢市級財政連續投入11.8億元,引導社會資本和區級財政資金近80億元,累計建成美麗鄉村項目220個,營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環境。

  文化鑄魂

  偏遠古鎮成為創客樂園

  小橋流水,柳條低垂,一棟棟青瓦白墻的村居整齊排列。12月6日,記者驅車來到距武漢市中心約50公里的靠山小鎮,仿佛走進一幅鄉村水墨畫。

  小鎮所在的新洲區倉埠街,始名“騎龍鎮”,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中華龍文化在當地深入人心。小鎮的吉祥物“靠山龍”,憨態可掬。

  吉祥物的設計者是來鎮上創業的牛匯科技公司的年輕人。公司創始人鄧琪是名“95後”,2017年大學畢業後來到靠山小鎮項山村,租了一棟農房作為創業基地,從事農産品的文創包裝、設計和網絡銷售。

  為什麼從城裏來到偏遠小鎮創業?

  鄧琪説:“相比城裏,這裡生態環境好、創業成本低,鎮農創公司不僅免了前5年租金,還提供5000元創業補貼。”

  原來,回鄉能人駱黎明等人投資成立“靠山小鎮農創公司”,按一年6000至8000元不等的價格整體承租村裏的42套空閒農房,通過招商轉租給年輕創業者,打造農創産業。目前已有21家企業簽約,10家入駐。

  當地龍文化為創客們帶來靈感。鄧琪介紹,他們將農産品的外包裝設計和“龍元素”結合,設計了“靠山伴手禮”——龍桂酒、白龍茶、吟龍茶,還將新洲特産的捶魚面、手工油麵、蕎麥麵、菠菜麵包裝在一起做成“四面埋福”禮盒等,線上線下銷售火爆。“這些有創意的伴手禮,既讓遊客了解到靠山小鎮的文化魅力,也成為推動鄉村旅遊文化發展的符號。”鄧琪説。

  “文化鑄魂、鄉風塑形,鄉村振興要彰顯漢派鄉村文化特質。”武漢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發掘鄉村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傳承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精神滋養和價值引導。

  黨建引領

  山鄉共奔致富路

  灰瓦白墻、翹角飛檐的傳統民居裏,傢具電器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穿著制服的管家站在門口向來客微笑致意。

  黃陂區姚家集街杜堂村的特色民宿,讓不少城裏人住下就不想走。

  位於大悟、紅安、黃陂三地交界處的杜堂村,幾年前還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小山村。 2014年,本村能人武漢萬中集團公司董事長葛天才回村投資2.4億元,流轉7000畝土地,打造木蘭花鄉景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進 許曠 通訊員 武改聲)

  “三鄉工程”實施後,葛天才帶領村民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村民將空閒農房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價格入股,一起發展民宿經濟,年底按股份比例分紅。

  曾經閒置的農房成了網紅民宿。“去年全村接待遊客40萬人次,村民分紅580萬元,戶均增收6.2萬元。”杜堂村黨支部書記葛國興自豪地説。

  杜堂村村民腰包鼓了,但周邊的崇傑村、柏葉村、北門村還不富裕。為帶動這3個村發展,2017年姚家集街黨工委將4個村和木蘭花鄉景區的黨組織,組建成杜堂片區域綜合黨委,任命葛天才為黨委副書記。

  在區域綜合黨委引領下,按照“發展聯動、活動聯辦、人才聯培”的三聯模式,杜堂村帶動其他3個村共同發展、集體經濟年增收60萬元以上,幫助144戶貧困戶脫貧。

  王正英是柏葉村村民,來景區打工前她一直在種田,每年兩三千元收入,“現在一年打工收入過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武漢的探索實踐證明,實現鄉村振興,務必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省委改革辦副主任江國志表示,要持續深化新一輪農業農村改革,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