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首家綜合性橋梁博物館在漢開館

2019-12-19 09:30:5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展示中國橋梁技術飛躍的歷程 首家綜合性橋梁博物館在漢開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1219085338

博物館工作人員向市民講解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過程。

  12月18日,國內首座綜合性橋梁博物館在中鐵大橋局科技大廈一樓開館。從古代到近現代,從土木橋到武漢長江大橋,再到各式各樣的懸索橋、斜拉橋等,近3000平方米的展館書寫了一部中國橋梁史,也展示出中國橋梁技術飛躍的歷程。

  橋梁博物館內有哪些亮點?12月1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現場進行了探訪。

  還原長江大橋施工場景

  走進橋梁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副大型浮雕墻面,旁邊是兩根刻有98種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字“橋”的立柱,兩側有100余名古今中外橋梁名人的油畫。據悉,該博物館分為中國古代橋梁、中國近現代橋梁、世界橋梁博覽、橋梁文化展示、橋梁互動體驗等8個部分。

  古代橋梁主要是圖片展示,包括盧溝橋等一批知名橋梁。進入近現代橋梁展區,一座大型的“武漢長江大橋”撲面而來。

  展廳內,模擬還原了武漢長江大橋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熱火朝天的施工畫面,讓人熱血沸騰。“武漢長江大橋拉開了新中國橋梁建設的帷幕,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指著一旁的作業圖説,這是當年使用的鋼梁桿件熱鉚技術,燒紅的鉚釘溫度達1205℃,下面的工人用鉗子捏住,拋給上面的工人,上面的工人用鐵漏斗接住,再用風槍打進去。鉚固要求每一個孔眼的直徑和鉚釘的直徑僅差1毫米,鉚釘才鉚得特別牢固。

  現場展示的文獻和設計圖紙表明,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動建,但其構想起於民國時期,最早是1912年孫中山先生提出建橋設想,之後,詹天佑、李文驥、梅旸春、茅以升等橋梁大師分別提出4個不同版本的建橋構想。據悉,館內展示了近千件武漢長江大橋建設時期的手稿及與橋梁相關的珍貴藏品。

  第一代重潛設備亮相

  展館內,一套兩米多長的白色潛水服格外顯眼。

  “這是修建南京長江大橋時潛水班班長胡寶玲使用過的。”該館館長成莉玲介紹,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座完全自主設計建設的長江大橋。當時,江中的橋墩基礎施工深度達70米,像這樣普通的潛水服深潛警戒線為60米。為完成施工任務,胡寶玲穿著這套重80公斤重的潛水服,突破“警戒線”下潛到70米,這項壯舉被稱為“超越人類極限”。

  這套潛水服由原鐵道部大橋工程局一橋處潛水工李星輝私人捐贈。作為一名參加了幾十座大橋建設的專業潛水員,得知要建博物館,他開車8個多小時回到杭州家中取來珍藏多年的第一代重潛設備。

  一座“5朵花綻放”的白玉蘭燈,一塊方形的“爭氣鋼”,一塊鑲著紅磚的陶粒混凝土……場館還展示了不少南京長江大橋曾經使用過的物品。

  “這是中國奮發圖強的歷史見證,又是文化與精神的傳承。”成莉玲逐一講解:陶粒混凝土上有明顯的顆粒,當時比普通混凝土每立方米輕0.5噸,代表中國當時最高的混凝土技術,使用年限長達半個世紀;“爭氣鋼”是鞍鋼在裝備技術落後的情況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生産了6.6萬噸優質鋼,滿足南京長江大橋建設需要。

  武漢軍團打造國家名片

  港珠澳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一座座世界級橋梁,一套套技術領先的施工裝備,隨著“時間”越走越近,展示的橋梁越來越“牛”。

  “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武漢。”劉自明説,“建橋之都”武漢已經形成集科研、設計、施工、諮詢、監理、養護、裝備研發、材料研製、鋼結構安裝等上下游産業鏈,橋梁産業規模超過千億元,培育了一批建橋軍團。其中,中鐵大橋局建設了3000多座大橋,培養了3名院士、6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3項、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38項(含橋梁科技大廈),擁有國內外專利619項。

  據統計,目前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橋梁中,中國佔6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懸索橋,中國佔6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橋,中國佔7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拱橋,中國佔7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梁橋,中國佔5座,中國橋梁建造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湖北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座橋梁博物館填補了國內綜合性橋梁博物館的空白,進一步擦亮了“中國橋梁”這張國家名片,必將成為武漢旅遊新地標。

  據悉,即日起,參觀者提前24小時在“武漢橋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預約,就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橋梁博物館。(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通訊員 邢影 付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