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北工程豐收年
原標題:制度優勢辦大事 2019:湖北工程豐收年
歲末年關,捷報頻傳。
2019年,湖北喜現歷史性的“重大工程豐收年”——
漢十高鐵、浩吉鐵路、鄭襄高鐵等5條鐵路通車;楊泗港長江大橋、秭歸長江大橋、石首長江大橋、嘉魚長江大橋通車;沙公高速等多條高速路段通車;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收官;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年內通水。
一年內開通的大橋、高速公路數量及鐵路通車里程均創歷史紀錄。
一項項重大工程的建成,抒繪出“湖北故事”“湖北氣場”的壯麗篇章。
這既是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務實重行高位謀劃、省直相關部門和市州精心組織實施、各路建設大軍保質保量艱苦奮戰的合力爆發,也是湖北省狠抓“六穩”、強基礎、補短板的重要舉措,必將為湖北未來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尋根溯源,重大工程碩果纍纍,不僅證明了我國政治制度的行之有效,更凸顯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重大工程碩果纍纍
地方主導,四年建成,世界一流。
11月29日,漢十巨龍飛馳鄂西北,鄂西北、鄂北1600多萬人民從此告別無高鐵歷史,接入全國2-5小時高鐵網,與全國主要大城市“千里一線牽”。
12月1日,鄭渝高鐵鄭襄段通車,打通了襄陽、鄂西南通往中原城市群、京津冀的大通道。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涵蓋鐵、水、公、空的綜合交通,成為近年來湖北省重大工程建設的主戰場。
截至11月底,2019年湖北省鐵路新增通車里程約830公里,約佔全國新增鐵路通車里程的12%,比2018年全年新增里程的5倍還多。
楊泗港長江大橋等一批大橋的建成,使湖北省建成、在建長江大橋多達38座,全省沿江市州全部進入“長江大橋時代”。
多式聯運再傳喜訊。繼去年黃石棋盤洲成為湖北省首個實現鐵水聯運無縫對接港區後,鄂州三江港2019年1月通航,從巴西、澳洲經長江運來的鐵礦石通過疏港鐵路可直抵鄂鋼車間,三江港從此躋身全國多式聯運示範基地。
湖北省綜合交通投資力度空前。數據顯示,“十三五”湖北省完成投資預計突破9000億元,較“十一五”增加近2倍。
湖北省發改委基礎處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四縱三橫”鐵路網、“一樞紐五支線五通用”機場佈局體系、三鎮相扣成環的武漢軌道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電力、水利、油氣管道等領域的重大工程也在大幹快上。持續5年的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總投資超600億元,2萬多名電力建設者戰酷暑鬥嚴寒,累計完成了4664個小城鎮(中心村)及2.19萬個自然村的電網改造建設,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300萬。
從“用上電”邁向“用好電”,5年間全省農網10千伏配變容量增長近50%,年停電時間下降82%,戶均容量實現翻番式增長,“電燈像螢火蟲、空調帶不動”的尷尬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回憶中。
鄂北崗地“旱包子”,多年來省領導一直牽掛在心頭。2015年11月,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自主投資建設的最大水利工程——全長270公里的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破土動工,總投資180億元,從老河口引丹江水一路澆灌襄州區、棗陽市、曾都區、廣水市、大悟縣等多地。
隨著這項湖北地方水利建設史上工程規模最大、覆蓋面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民生工程年內投用,沿線482萬人將告別缺水歷史。
難忘的2019,“重大工程”已成為湖北的年度關鍵詞。
“中國之治”魅力盡顯
2019年,荊楚大地上,重大工程建設高潮迭起,勾勒出湖北穩中求進、攻堅克難的前行足跡。
重大工程,何以“豐收”?
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湖北省重大工程的建設過程,就是用好這個重要法寶的過程。
如何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機遇,謀劃一批重大工程?如何破解資金難題?如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把握時代脈搏,回應社會關切,構建了一套高位謀劃、規劃引領的體制機制,努力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發揮領導優勢。建立領導挂帥推進工作機制,對總投資百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和跨地區、跨行業的其他項目,由省領導領銜推進。地方政府主導投資、主導建設的高鐵,此前國內尚無先例。漢十高鐵的上馬,就是省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創造性作為的結果。
2018年底,湖北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快鐵路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省發改委編制發佈《湖北省中長期鐵路發展規劃》,把加快高鐵建設作為未來一段時期鐵路建設的主攻方向,儘快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在全省形成“一主兩輔”高鐵樞紐格局。
同時,湖北省建立省領導挂帥、省與市縣合力、政府與企業合作的項目推進機制,並與國鐵集團簽訂新一輪合作協議,敲定了總投資1700億元的共建項目,徹底改變了過去湖北省鐵路建設“一事一議”的被動狀態。
對省級重點項目,優先保障資金、土地等要素;對投資和重點項目考核前3名的市州,全省通報表揚,對後3名的市州,約談其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考核排名全省通報,並與幹部選任掛鉤。
這些激勵與約束機制,既讓各地感受到了壓力,也極大調動了各級幹事的積極性。而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理念,賦予了重大工程源源不竭的動力。
徵地拆遷,往往是工程建設的“卡脖子”環節。漢十高鐵建設拆遷面涉及17個縣市區260多個行政村,拆遷面積達83.6萬平方米。然而,短短4個月沿線拆遷任務全面完成,基本實現了“零違種、零違建、零上訪、零強拆、零傷亡、零後遺症”的“六零”奇跡。
奇跡背後的關鍵因素,是漢十鐵路公司與地方政府的“約法三章”(包任務、包進度、包費用)以及完善的徵地拆遷補償機制,業主將房屋徵遷面積按包乾補償標準核算,計入沿線地方政府入股漢十鐵路公司的資本金籌措任務,大大調動了財力不足的地方政府拆遷的積極性。而卓有成效的宣傳發動工作,贏得了沿線群眾對國家公益建設的理解支持。
“現階段,湖北重大工程頻頻建成,得益於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黨委、政府。”武漢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伍新木教授認為,任何工程都有外部性,影響有直接有間接,政府、企業、民眾等各相關主體受益受損不對稱,最後如何協調,除了通過市場契約、交易制度調節外,政府確立的徵地拆遷補償安置機制、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機制,確保了各方利益大體平衡。
伍新木透露,2009年底武廣高鐵通車時,擔任顧問的6位德國專家對這段長1000多公里的高鐵短短3年半建成通車感到“不可思議”。在他們看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在西歐至少得花36年建成——勘測設計12年、徵地拆遷12年、工程建設12年。
“中國的搞法完全不一樣。勘測設計,當時集中了8個省市的頂尖隊伍,僅用8個月就完成了;徵地拆遷,湖北、湖南、廣東三省省長作為第一責任人,通過直達市縣鎮村的高效組織動員和及時足額到位的補償機制,短短8個月就完成了;真正的建設只用了兩年多,創造了技術水準、建設速度、運行時速、安全性等6個世界第一,武廣高鐵建設因此入選哈佛大學經典案例。”伍新木説。
在伍新木看來,中國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工程建設中的利益協調機制,使得徵地拆遷這種世界最難之事在中國變得不難。土地資源屬國家或集體所有,重大工程通過招投標等市場化機制基本集中了行業最優質資源、精英團隊大會戰,可以説是舉全省、全行業甚至全國之力建工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每年新開建一批重大項目、推動一批重大項目、規劃一批重大項目,規範的項目建設機制推動了一個個重大工程的密集建成、正常發揮效益,不斷夯實著湖北高品質發展的根基。
2019年2月,法新社發文稱,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和中國都宣佈了雄心勃勃的高鐵建設計劃。此後,中國高鐵里程增加到1.8萬英里(約合2.9萬公里),佔全世界高鐵總里程逾2/3,而美國高鐵項目一直停滯不前,“反映了中國相對美國的制度優勢”。
制度優勢升騰發展氣場
重大工程項目,不僅是固定資産投資的重頭戲、穩增長的“定海神針”,而且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載體。
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陶良虎認為,高品質發展“既要固根基、揚優勢,又要補短板、強弱項”。
漢十高鐵、鄭渝高鐵、浩吉鐵路、農網改造、鄂北水資源配置等重大工程,無一不是“補短板、強弱項”的關鍵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的過程,就是把高品質發展不斷推向新高度的過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湖北省鐵路建設速度有所放緩,尤其是高鐵通道少,南北向僅有一條京廣高鐵,向西南、西北、東北、東南斜向通道不足,“一主兩副”城市群之間線路聯繫單一,加上農村電網落後、水資源配置不均等區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
實現全省高品質發展,就必須從打基礎、管長遠、謀全局的視野出發,直奔這些制約湖北高品質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卡脖子”的關鍵環節,堅定不移地推動長遠目標和整體目標的不斷實現。
“漢十高鐵直擊區域交通瓶頸,其開通將重構湖北經濟版圖,改變區域發展格局。”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漢十高鐵串起了武漢城市圈與襄隨十城市群,將武漢、襄陽、十堰等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與“一帶一路”陸上起點西安連接起來,構建起華中通往西北的戰略快速通道;漢十沿線還是全省最重要的汽車工業走廊,富集了近60家4A級及以上景區,漢十高鐵的開通將大大加速沿線信息、技術、人才等更高層次生産要素的高效流動,優化沿線地區産業結構,加速鄂西北脫貧攻堅,夯實全省“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産業發展佈局,意義十分重大。
此前通車的浩吉鐵路,對九成以上煤炭靠外調的湖北意義非凡。這條北煤南運國家戰略運輸大通道,使襄陽、荊門、荊州一下子躍居長江中游重要的煤炭轉運基地,湖北省冬夏高峰期電煤供應困局將漸成歷史。
鐵路部門相關人士稱,漢十高鐵、沿江高鐵、鄭渝高鐵、襄荊宜高鐵等高鐵項目建成後,將全面提升武漢全國鐵路樞紐地位,建成以武漢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和放射狀城際網構架,形成襄陽、宜昌兩大鐵路新樞紐以及荊門、黃岡等區域性樞紐。
新一輪農網改造,瞄準的是老少邊窮地區電力設施落後、供電卡口、電壓低、大功率電器帶不動等難題。改造升級後,全省農村消費升級全面提速,空調、洗衣機、電冰箱每百戶擁有量比2014年分別增長71.7%、31.6%和21.7%,不少地區鄉村遊、光伏發電、農産品加工等産業借勢日漸紅火,脫貧步伐明顯提速。
大批重大工程的建成,點燃了所在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激情。
鐵路客貨新樞紐襄陽,正一手大建高鐵小鎮、東津新區,加快發展文化旅遊、商貿金融、倉儲物流等服務業;一手大抓“三年工業倍增”行動,加速從製造中心向“智造中心”轉型。
“早上在武漢東湖晨跑,中午可登武當山覽景。高鐵、機場、高速公路三大件齊備的十堰,將吸引更多遊客。”十堰虎嘯灘4A級景區負責人龔飛雪看好高鐵旅遊效應,剛投資上千萬元提升景區設施。
曾偏處一隅的神農架、興山、巴東、保康、南漳,將隨著鄭渝高鐵2021年全線開通齊刷刷步入高鐵時代。“神農架將圍繞大旅遊、大農林、大健康三大産業總體規劃,以高鐵服務為突破口、全域旅遊為依託、健康養生為核心,將新華鎮建成神農架東部交通門戶、度假養生服務中心和生態探秘科考小鎮。”神農架林區政府區長劉啟俊信心滿滿。
“一大批重大工程的集中建成,體現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栽大樹’的能力、膽魄、創新效率和戰略格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石軍偉認為,新時代的制度創新會帶來“制度紅利”,在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型”領域,湖北通過堅持不懈的體制機制創新,堅決為市場機制補位,正是在塑造新的制度優勢,並與其交通優勢、經濟優勢高效融合,必將給“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産業發展佈局以更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展望2020年,全球第四、亞洲最大貨運機場——鄂州機場將基本建成;全省“縣縣通高速”;青山長江大橋、武穴長江大橋等一批大橋建成通車;西十高鐵、沿江高鐵、呼南高鐵等一批通道項目湖北段有望開工。
而就在這一年,湖北將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收官“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舵穩當奮楫,風好正揚帆。強大的制度優勢,成就了昨日榮光;堅定的制度自信,更賦予了荊楚集中力量辦更多大事的巨大底氣。
憶往昔,“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法寶,推動新中國從“一窮二白”邁向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寫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個奇跡”的驚天史詩;看今朝,這一法寶必將為湖北書寫高品質發展新華章注入磅薄之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