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許身深潛 科研報國——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

2020-01-10 18:27:17|來源:新華網|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愛國,就要把個人命運和祖國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一輩子,黃旭華將“驚濤駭浪”般的功勳“深潛”在人生大海中,終生報國不言悔。

  黃旭華的一生,就是一部我國核動力潛艇的研製史。他嘔心瀝血,畢生致力於我國核潛艇事業開拓發展的精神令人動容;他鍥而不捨,為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跨越發展、不懈奮鬥的拼勁催人奮進。

  為祖國做貢獻而默默無聞的人,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在1月10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黃旭華説,最高獎這個榮譽屬於千千萬萬船舶科研人。

  核潛艇,一旦結緣就是一生

  黃旭華是誰,都幹了什麼?

  在那個特殊年代,黃旭華與他從事的工作都是秘密。也正因這份工作的特殊性,更凸顯出黃旭華科研工作的獨特意義。

  一輩子與核潛艇打交道,黃旭華都做過什麼?只顧躬身向前,他本人並沒有總結過功勞,但他身邊的同行、同事卻看得清清楚楚。大家説,中國核潛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貫穿著黃旭華的身影,這就是他的科研人生。

  科研沒有坦途和捷徑,人不癡狂,難以達到光輝的頂點。

  黃旭華一輩子癡迷于核潛艇研究,儘管科研條件艱苦,但因為熱愛,他在苦中品嘗到了甜。“科研是追求真理,充滿無限魅力,一旦有突破,其樂無窮。”黃旭華説。

許身深潛 科研報國——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

圖為黃旭華近照(新華網發)

  對中國人來説,研製核潛艇是前無古人的偉業,將會遇到的艱難險阻,黃旭華一開始就有心理準備。

  1958年,他從上海到北京報到後,支部書記同他談話,説了三點,一是“你被選中,説明黨和國家信任你”;二是“這項工作保密性強,這個工作領域進去了就出不來,犯了錯誤也出不來,出來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

  越有成績,越要把自己埋得更深。領導對他説,你能接受這種工作嗎?黃旭華毫不猶豫回答,“能適應,而且是自然適應”。

  科研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奉獻精神。儘管知道一輩子只能當無名英雄,黃旭華還是熱情高漲。

  臨門一腳,一個好的足球運動員唯一的念頭就是進球,這種強烈的求勝之心會湮沒可能出現的失敗。

  黃旭華做研發也是這個道理。一沒專業人才,二沒專業知識,三沒技術參考資料,儘管研發之路步履維艱,但黃旭華抱著必勝的信心。1958年,黃旭華和同事一起,開始了核潛艇研製這一驚天動地的偉業。

  沒條件創造條件,搞科研不等不靠

  上世紀60年代,核潛艇研製之難,難在這項工作幾乎是從零起步。黃旭華面對的不僅是技術難題,更是從何下手,從哪打開工作局面的方法問題。

  破局之道考驗決心,更考驗領導智慧。

  中華民族奮鬥的基點是自力更生,這是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到引領時代偉大跨越的經驗總結。

  對黃旭華來説,自力更生不僅意味著毅然奮起、百折不撓的決心,更體現在為了成功,他開動腦筋,自創了許多科研機制,這些機制看著土,卻行之有效。

  思想認識,是打開工作局面的總開關。面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困難和錯綜複雜的矛盾,黃旭華與幹部職工從《矛盾論》和《實踐論》兩篇哲學著作中汲取智慧,把實踐是第一要素和抓好主要矛盾的基本觀點應用到核潛艇研製工作中。

  統一思想認識後,黃旭華開始組織大家調查研究。他告誡大家,收集資料時要帶上“三面鏡子”:用“放大鏡”,沙裏淘金,追蹤線索;用“顯微鏡”,去粗取精,看清實質;用“照妖鏡”,鑒別真假,去偽存真。

  黃旭華還運用系統論思想,悟出了“在綜合上發展就是創新”、“綜合出尖端”的融合創新之道。他説,越是複雜的尖端工程,越是要利用成熟的技術加以綜合集成提高,特別是總體研究設計,更要在綜合運用上做文章、下功夫。

許身深潛 科研報國——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

圖為工作中的黃旭華(左一)(新華網發)

  一個團隊,若人人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必將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團隊。一個國家,若人人都不等不靠、主動作為,這必將是一個大寫的國度。

  科研條件不具備,可以先啟動相關基礎工作,邊幹邊創造條件。面對困難,黃旭華又提出“騎驢找馬”的工作思路,通過走出去“種菜”的辦法提升科研能力。

  黃旭華和一代艇的科技人員長期在協作單位蹲點“種菜”,開展工作。他們先後派出200多名科技人員,到工地去“種菜”,按照艇的總體設計要求,在工地上和施工方、用戶方共同完善設計、處理施工問題。

  面對國外嚴密的技術封鎖,黃旭華帶領團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一路攻克種種技術難關,突破了核潛艇最關鍵、最重大的七項技術,讓茫茫海疆有了中國的“鋼鐵蛟龍”。

  愛崗敬業,以身試險開先例

  回顧黃旭華科研工作的不易,他的同事、學生和親屬不約而同提到了1988年那次期待已久的深潛試驗。

  深潛試驗追求的是極限下潛,將下潛到設計的極限深度,這個深度預示著危險。有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深潛遇難的前車之鑒,為確保這次深潛不出意外,各有關單位做好了充足準備。然而,準備工作越充分、越週全,參試人員的精神壓力也越大。

  試驗前,核潛艇總體建造廠為參試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萬一失敗後做個“最後的留念”。參試的年輕艇員滿腔熱血,有的甚至寫好了遺書。

  看到這個情況,年過花甲的黃旭華立即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親自參與深潛!

  核潛艇的總設計師親自參與深潛,這在世界上尚無先例。單位領導得知後,勸黃旭華不要親自深潛,但黃旭華卻堅持參加。他説:“深潛不是冒險,我對它有信心。而且,萬一還有哪個環節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時協助艇長判斷和處置。”

  黃旭華的決定得到了夫人李世英的支持。李世英與黃旭華一起工作幾十年,深知深潛的重要和風險。她寬慰黃旭華説,“你是總師,當然要下去,否則將來怎麼帶這支隊伍?你下去,沒事的,我在家裏等你!”

  作為黃旭華的學生,1985年參加工作的中國船舶首席技術專家張錦嵐對這次深潛印象深刻。“深潛試驗是有風險,但有風險不是冒險,是有信心,要拿數據,是緊張不是害怕。”張錦嵐説,各方面為這次深潛作了週全的準備和預案,漏水了怎麼辦,故障了怎麼辦,變形了怎麼辦,總計準備了28套500多條應急處置的預案。

  事實證明,一代核潛艇的設計、建造都達到了預期。中國人民海軍潛艇史上首個深潛紀錄由此誕生,中國核潛艇的總設計師隨同首艇一起深潛也成為佳話。

許身深潛 科研報國——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

圖為深潛歸來合影(新華網發)

  在試驗艇起浮的過程中,艇上的《快報》請黃旭華題字,激情澎湃的他一揮而就:“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古人云:“行之以躬,不言而引”。率先垂范它體現的是一種態度,樹立的是一面旗幟,展現的是一種作風,凝聚的是一種力量。

  黃旭華的下潛,讓全體參與人員在技術上有了主心骨,在精神上,是對全體參試人員的巨大鼓舞。中國核潛艇研製週期之短,為世界核潛艇發展史上所罕見,這和黃旭華團隊的不顧安危、鑽研科學是分不開的。

  傳道育人 當好“場外指導”

  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如今的黃旭華,年逾九旬,算得上榮譽等身。

  儘管有了些名氣,但就像深愛的核潛艇事業一樣,黃旭華希望“潛在水下”,默默無聞,不喜歡出名。

  我國未來核潛艇發展正在大步向前,核潛艇裝備的持續創新和跨越趕超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如今,黃旭華最牽掛的,就是核潛艇研製事業的人才培養。

許身深潛 科研報國——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

圖為黃旭華與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一起(新華網發)

  培養科研人才,黃旭華有什麼秘訣?他主張從工程實踐中培養人。幾十年來,他率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重點型號研製,並在這個過程中為國家培養鍛鍊了眾多科技英才。

  作為70後新一代核潛艇人,中國船舶所屬總體研究設計所副所長劉潛一直奮鬥在核潛艇研製一線。他説,他們這代人一是照著黃旭華做,消化吸收那代人的工作體系和方法,另外就是接著黃旭華的工作繼續幹。“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新的突破,那是因為站在了黃院士那一代人的肩膀上。”劉潛説。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時不我待,夯實人才基礎是關鍵。

  黃旭華對自己的定位是當好青年科研人員的“啦啦隊長”,給他們撐腰,給他們敲鑼打鼓。“我更願意當‘場外指導’,不當教練,放手讓他們去幹,大膽去幹。”黃旭華説。

  讓年輕人放手去幹!黃旭華任總師、所領導時如此,退出一線後也是如此。他説,年輕人需要支持、需要鼓勵。如今,黃旭華雖年事已高,但會利用做報告、接受採訪的機會,“苦口婆心”地講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年輕人。

  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科學研究永無止境。黃旭華寄語青年一代,高精尖是買不來、求不來的,只能立足國內、自力更生。他希望年輕人勤於奮鬥,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黃旭華是國防科技戰線上無數無名英雄的縮影,一旦“許國”,便隱姓埋名、無聲奉獻。黃旭華和老一代核潛艇人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完美詮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核潛艇精神,這種精神必將感召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新華網 淩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