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濤:5年潛心研製我國第一代波浪滑翔器
原標題:5年潛心研製我國第一代波浪滑翔器 吳小濤:奮楫揚帆“觀”滄海
吳小濤。
隨著我國海洋事業的快速發展,對海洋觀測也有了更高要求。
由中國船舶第七一〇研究所吳小濤博士帶隊,自2013年立項開始,歷時5年多的技術攻關,打破國外壟斷,自主研發出我國第一代波浪滑翔器,填補了我國一項重要的無人自主海洋環境觀測系統的空白。
12月1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七一〇所見到吳小濤,了解這一裝備研發背後的故事。
第一代波浪滑翔器首試告捷
2008年,吳小濤從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研究生畢業後,被公派到法國南特中央理工大學攻讀博士,2011年畢業後進入七一〇所,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發工作。
2012年,七一〇所在國外考察期間,敏銳察覺到一種利用波浪驅動的無人海洋工程裝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回國後所裏立刻部署調研工作。
當時國內並無波浪滑翔器任何報道,所裏立刻召開研討會。經過專家的分析研究,一致認為波浪滑翔器是繼浮標、潛標、水下滑翔機之後,又一重要的海洋觀測裝備,七一〇所具備開發該裝備能力。
説幹就幹。接到任務的吳小濤興奮之餘也背負巨大壓力,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研發組自力更生,經過多輪設計,結合波浪特性和波浪理論,成功地推導出波浪動力轉化的量化計算方法,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
“以前可移動的海洋無人監測産品續航能力非常有限,波浪滑翔器是將波浪上下波動的能量轉換到水準推進動力。理論上,在機械機構無損壞的情況下,它可以保持永久航行。”吳小濤説。
對吳小濤和項目團隊來説,2014年是個重要年份,經過前期研究,項目組成功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當年8月11日,襁褓中孕育了兩年多的波浪滑翔器終於衝出七一〇所,奔向大海進行首次海試。
樣機到達三亞後,由於配套資源不足,項目組為了尋找適合樣機出海的試驗船,使出渾身解數。經過多方尋找和比價,最終選定了一條在尺寸、排水量都符合試驗要求,並且帶有捲揚機的漁船作為試驗船。就是這條簡陋的漁船,成為波浪滑翔器處女航的試驗平臺。
“我們每個人還有一個水桶作為標配。”説到這裡,吳小濤笑著解釋,海上顛簸厲害,9名技術人員無一例外都吐了,大家就這樣在海上奮戰6個小時,試驗首戰告捷。
波浪滑翔器海試中。(資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海鰩”期待量産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首次試驗的順利完成,為波浪滑翔器後期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項目團隊信心滿滿,相繼在我國多個海域進行多次試驗。波浪滑翔器最長的一次海試連續在位工作數月,航行里程數千公里,連續保持高精度定位定點。
記者問及海洋監測可以用來做什麼時,吳小濤舉了個例子。
1994年,國際上建成了由69個浮標組成的第一個熱帶海洋大氣觀測網。根據這個觀測網提供的數據,美國科學家提前6個月成功預報1997年至1998年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僅加利福尼亞州就避免近1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海洋上的氣象、海水中的溫度、鹽度以及海水的流速流向等觀測數據,對科學家進行氣候研究和天氣預報很重要。”
“接觸波浪滑翔器之後,我深刻體會到創新的力量。創新可以是研發一套新裝備、革新一種工藝,甚至是設計一套新的管理方法。創新的價值從小的方面來説,可以是開拓一片新的市場,往大的方面説是使我們立於不被淘汰的境地。”
吳小濤認為創新是多方面的。2017年,吳小濤到七一〇所科技部任職以來,已經連續主持召開了三屆青年科技論壇,推動所內技術交流,為大家提供交流溝通的平臺。
“我喜歡與同事分享交流,通過內部論壇和其他方式的交流,促進部門之間的溝通,也是科研創新的輔助手段。”
“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都離不開海洋監測。對茫茫大海來説,我們目前的海洋監測還遠遠不夠。我和團隊將繼續努力,爭取早日實現波浪滑翔器批量化生産,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吳小濤看著眼前的“海鰩”波浪滑翔器,語氣平和而又堅定地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