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州一墓地入選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曾侯寶槨室全景照 供圖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國際在線湖北消息(胡禮國 通訊員 鄂文旅):1月10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揭曉,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出土大批西漢簡牘的荊州胡家草場墓地獲入圍獎,創下湖北省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最好紀錄,彰顯了“荊楚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的文化實力。
曾侯寶夫人墓(隨仲羋加墓)槨室全景照 供圖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發現三組侯級墓葬,填補了曾國考古不見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與近年湖北省不斷發現的曾國高等級墓地一起,串聯起曾國從西周早期立國到戰國中期被併入楚國的歷史脈絡,為名不見經傳的曾國揭開面紗。三組大墓墓主人身份均有成組的銘文青銅器可以確認,分別為曾公求及其夫人漁、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曾侯得。出土青銅器銘文字數眾多,近6000字,特別是發現了 “禹”、“夏”銘文,説明當時的周人已經比較普遍地認同關於夏、大禹的歷史,為研究曾國地望、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提供了新材料。
曾公求墓槨室全景照 供圖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曾公求夫人墓(曾夫人漁)槨室全景照 供圖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荊州胡家草場墓地出土簡牘4642枚,為我國漢代單座墓葬出土簡牘數量之最,內容分為歲紀、法律文獻、日書、醫方、簿籍等,在戰國秦漢史、天文曆法、法律制度、社會生活、中醫藥、文獻學等方面具有重大學術價值。“歲紀”堪稱一部史書,一年一簡,記敘了秦昭王元年(西元前306年)至漢文帝前元十六年(西元前164年)共計143年的國家大事。法律文獻簡是目前數量最多、體系最完備的西漢律典範本,特別是律令中首次發現有針對少數民族管理的蠻夷律、蠻夷雜律等,涉及分封、拜爵、徭役、除罪、朝見等諸多事項,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鞏固這一歷史大勢提供了法律層面的依據。醫方除對致病原因、病症的描述外,還對部分藥物的形態、生長環境等有詳細記錄,為《神農本草經》的來源提供了新證,部分醫方與東漢末張仲景撰著的《傷寒雜病論》所傳“經方”十分接近,將傳世經方的臨床應用歷史提前300餘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始創于2002年,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因專業性強一直備受學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