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9年完成造林綠化448萬畝
原標題:我省去年完成造林綠化448萬畝——看!湖北更綠更美了
荊州中心城區綠意盎然。(荊州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周衛平
綠色,是大自然美麗的底色。
2019年,湖北省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秉持“成活是硬道理、成林是硬政績”理念,統籌推進長江兩岸綠化、精準滅荒、森林城市建設等林業生態工程,共完成造林448萬畝,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一年植樹綠化,給荊楚大地帶來哪些變化?新年伊始,記者進行實地探訪。
為母親河精織生態屏障
時間:2020年1月14日
地點:咸寧市嘉魚縣
臨近春節,長江大堤潘家灣段,仍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植樹景象。“2019年好幾個月沒下雨,這片造林地合格率只有87%左右,沒有達到95%的驗收標準。造林公司最近正按要求,組織人補植補造。”正在現場的嘉魚縣林業局副局長蔣茂江介紹。
2019年,省林業局實行包保負責、每月調度和抽查暗訪等機制,加強督促協調和技術指導,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組成22個專班,對各地營造林項目進行全覆蓋驗收,確保造林任務落實、數據準確翔實、資金精準兌現。
全省以13個國家級良種基地為核心、12個省級良種基地為支撐,累計調運優質壯苗4600萬株用於長江兩岸綠化,有力保障了苗木供應。
各地堅持專業造林、造管並重。通過工程化管理、專業化造林,創新造林機制,壓實管護責任,及時抗旱保苗,確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
十堰、襄陽等地創新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通過成立林投公司融資、與銀行合作開發貸款新産品等方式,破解造林資金不足難題。
多措並舉,經過補植、撫育的楊樹苗又在長江洲灘上紮根了。蔣茂江説,儘管它們現在看起來不夠高大,但在不遠的將來,終將成長為堅固的綠色生態屏障,守護長江安瀾。
大地“傷疤”正在癒合
時間:2020年1月15日
地點:武漢市黃陂區
“咦,‘光頭山’什麼時候栽上樹的?”剛從廣州回到家,黃陂區羅漢街陶田村青年陳勇就發現村裏些不一樣了。
陶田村是一個典型的丘陵村。由於土層較薄,村民只能種植黃豆、紅薯,收益較低。隨著勞動力逐漸外出務工,一些位置偏僻的山地開始荒蕪。疏于管理後,這些荒山更加貧瘠,甚至寸草不生,被村民稱為“光頭山”。
不僅僅是陶田村,全省多地都有荒山存在。從空中俯瞰,它們就像大地的“傷疤”,非常礙眼。
去年,陶田村被納入精準滅荒工程區。黃陂區園林和林業局開始引進專業造林主體,對該村以及周邊共計5000畝荒山進行生態復綠。
滅荒造林,比一般造林工程量大很多,科學造林、適地適樹是關鍵。荒山上,種植經濟作物的存活率和效益都有限,更適合種植濕地松、楓香、油茶等鄉土樹種。如今,連片荒山已栽滿新綠,長勢良好。
黃陂區園林和林業局辦公室副主任劉惠東説,這些荒山早已分到戶,待他們管護滿3年以後,將由老百姓自己管護。陳勇和村民們聽説後,紛紛表態,“這‘光頭山’好不容易綠了,我們一定會保護好它!”
更多人家門口享綠色福利
時間:2020年1月16日
地點:荊州市荊州區
2015年退休後,荊州市民劉成豪就養成了每天早晚散步的習慣。近幾年,他明顯感覺到這座城市可用來散步休息的地方多了:就近可到臨江仙公園、園博園、范家淵生態公園等城市公園及各類遊園;想走遠一些,可去荊沙河、西幹渠、古城內外環、長江大堤兩側等生態廊道和景觀林帶。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生態宜居夢正成為現實。
劉成豪的感受,印證了去年新晉國家森林城市之一——荊州市,為創森作出的努力。
“國家森林城市”是我國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的最高榮譽,是指城市生態系統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城市生態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各項建設指標達標並經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批准授牌的城市。近年來,我省創新提出梯次“創森”理念,啟動省級森林城市建設,並向縣、市、區和鄉鎮、街道延伸,形成市、縣、鄉、村“四級共建”機制,增綠擴綠步伐顯著加快。
2019年,湖北省新增荊州、恩施兩個國家森林城市,新授予老河口市、宣恩縣、江陵縣、洪湖市、房縣、建始縣6個市縣“湖北省森林城市”稱號,讓更多的湖北人在家門口享受到綠色福利。省林業局相關處室表示,將儘快出臺森林城市管理辦法,啟動武漢城市圈森林城市群建設,做好國土綠化提速提質增效,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