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90後”博士成南極科考主力軍
原標題:武漢90後博士成南極科考主力軍 他們會科研還會攝影,作品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南極極光照片登上《Nature》 李航 攝
拍極光,晚上在茫茫雪地中迷路;拍冰山,漲潮衝垮來時的路,裂縫和潮水來勢洶洶……在武漢,有一群90後博士,多次參加南極科考,並屢屢冒險拍下10萬張精彩照片,這些照片被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雜誌選用,並多次被美國宇航局採用,曾在倫敦皇家格林尼治天文臺展出。1月20日,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了李航、肖馳等90後博士,聽聽他們在南極的故事。
拍極光迷路拍冰山路被衝垮
愛拍照博士連續駐守南極近500天
1984年,中國科考隊員首次勇闖南極,將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極洲。35年後,中國南極考察隊第36次朝著南極出發。這次和400余名科考隊員一同奔赴南極的,是最新問世的破冰船“雪龍2”號和剛完成大修的“雪龍”號,這也是我國近3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南極考察。
90後極地科考隊員李航,也是本次前往南極科考的一員,武漢大學博士畢業,目前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博士後。
1月20日,正在南極的李航告訴記者,他曾在2014年到2016年參加了我國第31和32次南極科學考察,在南極中山科考站不間斷駐守了近500天,其間主要負責我國北斗衛星南極地面觀測站的運行和維護等。
科考之餘,李航最常做的就是扛著相機和三腳架,追逐星空和極光。李航拍攝的照片中,一張名為《Space from the Antarctic(南極空間)》的作品,在2018年4月被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選中刊登。他利用長時間曝光拍攝的星軌圖,還曾被美國宇航局NASA採用,並在英國倫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展出。
在精彩的照片背後,也有不少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天晚上,李航和隊友外出拍極光,兩人都沒帶GPS。可沒有想到的是,白天去過很多次的目的地,到了夜裏卻非常難找,他們迷路了。在雪地徘徊了幾個小時後,他們最終看見了站區微弱的光,仿佛劫後重生。
還有一次,李航和隊友結伴去拍攝黃昏時的冰山,突然漲潮衝垮來時的路,幾米寬的裂縫和潮水來勢洶洶。他們用三腳架試探裂縫裏的海水深度,最後冒險趟水,小心翼翼地走過去。“這是我在南極經歷過最驚險的一刻,腳下就是大海,沒人知道下一腳會不會栽到海底。”
李航介紹,現在他改良了裝備,用了定時攝影技巧,人在溫暖的站內喝著咖啡,預先設計好拍攝時間的照片就拍好了。
雪地摩托壓垮海冰 一隻腳踩入裂隙
事後談起猶覺心驚
接替李航進行中山站越冬任務的是武漢大學博士生肖馳,也是一名90後。南極科考期間,他的工作是維護GPS常年跟蹤站和驗潮站並收集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可以研究地表下的物質分佈,從而“讀”出地球的內部結構。
在南極,看上去可行走的冰面下會隱藏著冰裂隙,一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險,意外和危機無處不在。
肖馳説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和一名機械師騎著雪地摩托,為下一次科考進行海冰探路、繪製地圖。
“完了完了。”肖馳説,經過一片冰面的時候,摩托車尾部突然下沉,機械師經驗豐富,一腳油門衝了過去。下車後回頭進行查看,發現雪地摩托壓塌了一大片海冰,差點連人帶車掉進冰裂隙。“現在想起來都感到很後怕”。
肖馳還介紹,極夜的時候,有一次雪地車無法啟動,他和隊友扛著冰鑽就步行去進行定期的海冰厚度觀測。從海冰上返回站區陸地時,突然,“啪”的一下,一隻腳剛踏出去,另一隻腳就陷入了潮汐縫,好在岸邊的冰縫不深,隊友一手把他拉上來了。“上面有雪覆蓋,沒有意識到這種地方還有危險”,平時在海冰上行走,肖馳和隊員走路都特別小心,用手杖一邊探一邊走。寬闊的冰裂隙很容易被察覺,狹窄的冰縫隙則隱蔽性很強,如果趕上一場新雪將其掩蓋,就更不容易被發現了。
武漢共有100多人次到達過南極
90後博士漸成主力軍
2019年去南極科考的還有隊員曾昭亮,武漢大學博士生,也同為90後。截止到第34次南極科考統計數字,武漢共有146人次到達過南極。
記者從武漢大學了解到,南極科考人員,除了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的老師、學生以外,電信學院、測繪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都曾參與到中國南極科考中,還有武漢商學院、湖北省地震局、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人員,其中,90後博士逐漸成為去南極科考的主力軍。
在南極,壯美景色的背後,是一個極端惡劣的工作環境,工作高危又高難,而且長期跟外界封閉。這群90後如何度過工作之餘的生活?
肖馳介紹,隨著我國極地科考後勤保障能力的提高,中山站也有了衛星網絡,“雖然網速很慢,但可以經常和國內家人聯繫”。不過,有時候仍然會因為強磁暴導致斷網,又回到了與世隔絕的狀態。
跟中山站鄰近的俄羅斯進步站,兩邊長期互動,交流頻繁,“吃完晚飯,我們經常就去俄羅斯進步站晃一晃。”中山站有個小型的室內體育館,會邀請俄羅斯人過來一起打排球、打檯球等,工作之餘還結交了一些國際友人。(長江日報記者 方歷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