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第一台互聯網汽車在南京江寧開發區無線谷科技園電磁相容實驗室接受測試
南京江寧開發區無線谷科技園內,我國打造的第一台互聯網汽車正靜靜地停在電磁相容實驗室接受測試。
正在接受測試的汽車由上海的一家企業製造,由於測試要求非常高,企業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合適的測試條件,而在無線谷科技園卻很方便。“我們這個暗室可測頻段最高可達110GHz,而國內一般實驗室只能測到40GHz。”南京江寧開發區無線谷科技園創新基地辦公室主任朱輝説。
除了電磁相容實驗室,無線谷科技園還打造了晶片檢測、微波暗室等20多個專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成熟的測試條件為企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企業産品原型出來後,可以在這些平臺第一時間進行免費測試,發現問題能及時改正,大大提高研發量産的效率。這20多個專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的聚集。“一些地方拿出更誘人的政策,企業都不願意去。”朱輝感慨。
近年來,對未來網絡研發應用的呼聲與日俱增。“未來網絡已經成為網絡築夢者關心的熱點,不管是美國還是歐盟,大家都在發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院長劉韻潔認為,互聯網發展正邁向“未來網絡”階段,這已經成為全球發展和競爭的焦點。
2011年,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落戶南京江寧開發區。這是國內第一家專業從事未來網絡核心技術研發的機構,由14位院士和2位資深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形成由劉韻潔院士領銜的18個團隊500多人的高層次研發隊伍。
2013年,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建成我國首個未來網絡小規模試驗設施,可通過聯邦機制實現與美國GENI和歐盟OneLab互聯。
2015年8月,國家發改委明確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作為項目法人單位,並聯合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單位正式啟動了“未來網絡實驗設施項目”的研討和立項,這標誌著我們從國家戰略層面啟動網絡創新實驗平臺的工作。
2016年12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項目在無線谷啟動建設。
從坐冷板凳研究到取得技術性突破,進而實現産業化,江蘇南京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培育的未來網絡這一戰略性新興産業,在不斷取得新研發成果的同時,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人才集聚。
未雨綢繆,從“追著跑”到“齊步走”
“過去做科研,往往是發達國家先把方向定了,而未來網絡對各國而言都還在起步階段,充滿創新的空間,這對我國來講,是過去很多科研項目都難有的機會。”在4月中旬召開的2017全球未來網絡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如是説。這個由工信部、中國科協、江蘇省政府指導,中國工程院、南京市政府主辦的大會吸引了國內外産學研界的關注,也讓中國未來網絡科研與商用的最新進展全方位呈現在世人面前。
時間拉回十年前,未來網絡研究在國內剛起步。“中國的一批學者看到,互聯網的原始結構設計難以為繼,2007年,我們從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組建了一個年輕團隊,開始未來網絡領域的研究。2011年,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落戶南京江寧。”劉韻潔憶起中國未來網絡研究的最初,頗感不易。用他的話説,那時候,從江蘇省到南京市,再到江寧區願意接納並全力支持如此冷門的團隊在本地開展研究,那是“多麼大的膽識”。
“未來網絡的發展過程可能會較長,但在這過程之中,會浮現很多技術,催生新業務和新應用,帶動産業發展。”在鄔賀銓院士看來,江蘇南京勇於承擔這種創新的探索,即有戰略性眼光,也需要歷史耐力。
2016年底,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作為項目法人單位,獲國家發改委批准組織建設我國通信和信息領域唯一一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今年起,這一項目將逐步在40個城市建立110個網絡節點,搭建一張未來網絡實驗網,運營管控中心就設在南京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