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報道(李海龍):5月4日,由著名畫家高雲帶來的“‘畫以載道’——聽高雲説畫”藝術普及講座在南京老門東及物會館開講。此次講座是由南京市委宣傳部與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南京廣電集團協辦、鳳凰網江蘇承辦的系列文藝名家大講壇“鍾山文藝大講壇”的首場講座。
據了解,開設鍾山文藝大講壇是推進南京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未來幾年,“鍾山文藝大講壇”將致力於成為具有充分影響力的全國性“文藝講壇”之一。

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黨組書記、市文聯常務副主席陳煒與高雲一同為“鍾山文藝大講壇”銅牌揭幕 攝影 李海龍
本次講座主題為“畫以載道”,高雲向聽眾分享了自己的繪畫心路,並就藝術愛好者關心的如何判斷一幅畫的好壞、如何識別欣賞一幅好畫、什麼樣的畫家才是好畫家等諸多藝術欣賞基礎問題進行了觀點分享。

講座現場 攝影 李海龍
為改變命運學畫 從此人生只爭朝夕
有美術評論家把高雲藝術生涯最初的十年(1973-1982)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高雲主要在農村自學,這是他的入門期;
第二階段是高雲參加江蘇省全省美術創作班時期;
第三階段是高雲考入南京藝術學院國畫係,對中國畫進行系統學習的時期。
“16歲在蘇北農村當知青,為離開農村而學畫。”高雲笑著説。 “改變命運”是少年高雲的目標和動力,畫畫是他最大的精神寄託。高雲的繪畫啟蒙老師僅僅是本書——每天早上4點起來,借著晨曦,照著書練習畫畫。逐漸的,自此之後,他養成了“只爭朝夕”的好習慣,每天僅睡6個小時,並始終保持著這種作息規律。

講座現場 攝影 李海龍
皇天不負苦心人, 18歲就創作出自己的處女座《小小神槍手》;27歲,他創作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羅倫趕考》,並在1983年的全國美展上以此拿下了金獎;32歲,高雲已被列入中國連環畫十家之一;41歲,他與何家英共同創作的國畫《魂係馬嵬》,入選了《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卷》。
好作品要雅俗共賞 好畫家要“十項全能”
對於什麼是好畫,高雲概括道:“大眾喜歡、專家稱道的,是好畫。”高雲 “以畫説法”,向觀眾分享他自創的“鑒畫五心訣”:一是要形式新;二是要表現美;三是要內涵深;四是要技藝精;五是要品格高。好畫的共性,就是既能被大眾接受和喜歡,又能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讚譽;二是具備精品的品質。

講座現場 攝影 李海龍
對於美院學生、青年畫家來説,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被大眾與市場同時認可的“好畫家”。高雲明確説:“有好作品才有好畫家。”他認為自己的一點點榮譽,也是靠作品贏得的,而且只有沉下心創作才能出好作品。
最近,向來以人物畫見長的高雲還為祿口機場、江蘇大劇院的貴賓廳創作了巨幅山水作品。對於這種轉向,高雲在講座中做了詳細解釋,他堅持認為一個好畫家應該是諸科兼擅的全能型畫家。“畫家分科本不該這麼窄。很多大畫家也都是全能型的,比如傅抱石、李可染、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等。”

講座現場 攝影 李海龍
美不是藝術家的專利 每個人都需要藝術滋養
藝術圈有很多亂象,一些畫家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一味追求創新,導致其作品畫風生硬,甚至簡單拼湊成一幅視覺大雜燴。還有一些人對藝術的理解過於狹隘,一味把作品往玄乎和高大上上靠。這種種現象聚集就形成了一種局面:藝術家沉醉於 “自嗨”之中,而老百姓卻對藝術“一臉蒙圈”。高雲認為,美並非藝術家的專利,一個好畫家必須創作符合老百姓需要的作品。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藝術多數情況下是缺席的。當今時代,藝術與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日常生活進入藝術並被審美化,老百姓早已對此習以為常,大量波普藝術、拼貼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的産生,將日常生活的內容整合進藝術。但是,藝術與世俗生活間依然是一種弱關聯,需要更加暢通的渠道溝通彼此。
“每個人都需要藝術的滋養。老百姓需要藝術,藝術也該為老百姓服務。”高雲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