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報道(顧紅艷):5月24日下午,國際在線江蘇頻道跟隨“我與工匠走一線——全國重點主流媒體走進身邊大國工匠採訪團”來到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探訪資深技能專家孫景南。
萬綠叢中一點紅 女焊工技壓純爺們兒
“工匠的‘匠’,從字形上看,外面是一個框,裏面是一個斤,我理解就是在有限的領域中,對自己斤斤計較一點,因為這麼一點點的斤斤計較,可能你會忍受一些折磨,但是折磨到了一定階段就是突破。”闖入焊工這個“純爺們行當”27年的孫景南,上個月剛剛獲得了“南京十大工匠”的稱號,她同時也是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被行業內評為國際焊接技師、全國技術能手、江蘇省首席技師、“南京工匠”等,孫景南用焊花彰顯了巾幗不讓鬚眉的風采。

孫景南在給年輕的徒弟們講授焊接技巧 攝影 顧紅艷
據了解,孫景南在職高時讀的是油漆專業,畢業後從事的是比較輕鬆的油漆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孫景南看到一位女焊工,一手持面罩,一手拿焊槍,弧光閃爍,焊花飛濺。她覺得很新奇也很神氣,就動了心。1990年,孫景南從職高油漆專業畢業,進入浦鎮車輛廠工作。“當時覺得一個女孩子幹油漆比較輕鬆,但是去了車間以後,看人家現場幹活,火花確實挺漂亮的,正好廠裏面需要電焊,就直接去幹電焊了。”孫景南回憶道。
孫景南説:“幹了電焊之後,辛苦是有的,樂趣也是有的。幸運的是,我碰到了一個好師傅張家美。”白天她跟著師傅在小組幹活,晚上就自己找焊機偷偷練習。有不懂的就問師傅,師傅解釋不清的,師徒倆就一起查資料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後,在單位舉行的電焊技能比賽中,孫景南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師傅有時候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什麼不懂的都去問他。如果他有不會的話,他也會和你説,這個東西我也不會,我回去看看書,然後練一練再來教你。師傅不可能什麼都會,但師傅也是要不斷學習的。所以一直以來,我自己也是這麼做的。”
挑戰高難度與不可能 法國專家封她“女焊神”
在焊接這個行當,很多人都知道浦鎮車輛有限公司有位“女焊神”,這個外號其實是外國專家封的。2000年,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與法國阿爾斯通合作承接上海明珠線城市軌道項目時,選派孫景南和幾位同事去阿爾斯通學習。在國外女焊工鳳毛麟角,聽説浦鎮公司派了個女人來學電焊,法國專家一開始並不信任,認為女人不適合幹電焊。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法方專家被孫景南的技術徹底征服。
在法國進修時,有一次進行側墻工位考核,由於組裝不精確,間隙過大,大概是2-3毫米的焊縫,如果一旦焊穿,整個材料就報廢了,外國男子漢們怕焊穿,沒有一個人敢焊。孫景南對法國專家説:“他們不能幹,我能幹!”結果,孫景南一齣手技驚四座。這次以後,法方專家認可了孫景南的技術,並給她封了“女焊神”的外號。後來,只要有高難度的焊接問題需要處理,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去找“女焊神”。
據孫景南的徒弟郭毅透露,蘇州地鐵一號線的項目中碰到了20+8mmB級焊縫,當時公司沒人有把握完成這一高難度的焊接任務,但如果不能保證焊接一次成功,公司很可能就要失去這個項目。緊要關頭,孫景南勇挑重擔,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射線檢測,證實了他的焊接技術是達標的。後來在地鐵上線運營過程中,時間也驗證了孫景南的焊接功力。她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鋁合金焊接技術,完成工藝評定89項,填補了公司鋁合金焊接空白,被廣泛應用於國內及出口國外20多個城市的軌道車輛産品上,成為公認的“女焊神”。
“這個職業能堅守這麼多年,一開始是興趣,然後當你真的鑽進去以後,在裏面會尋找到一些樂趣。當你找到樂趣以後,你就會樂此不疲,你就不願意離開這個行業。我幹了20多年了,公司也給了我很多機會,像比賽、賽前培訓、出國培訓等。你的付出公司會看到,會給你平臺去發展。”孫景南笑著説。
為家庭曾打算放棄電焊 婦唱夫隨找到平衡點
實際上,她父母剛開始不太同意她幹電焊,因為女孩子都愛美,而在傳統製造業裏面,電焊工這個工作對皮膚各方面都不太好。“雖然在工作環境和防護措施上面,我們公司做得非常到位。但是不可避免光對皮膚的傷害,包括氣體。因為那個氣體正好是在你的呼吸帶上,對你的皮膚有刺激,紫外線多了之後,臉會有一些斑點,我們很多同事的臉上都能看出來。”可以看出,孫景南臉上確實有些微雀斑,這是長期在一線做焊工的小小“犧牲”。在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的車間,大家看到在焊工進行焊接的時候,有種很漂亮的藍色弧光。不過,孫景南説,這些漂亮的弧光如果盯著看一兩個小時,晚上睡覺的時候閉上眼睛就會感覺“滿天都是小星星”,非常不舒服。
對於性別這方面,孫景南從來不否認自己是女性,她也認可在工作當中,男女同志在體力上確實存在差異。然而她認為,要正確面對這種差異,要尋找其他的方法去彌補這種差異。孫景南説:“有時候,我倒覺得這種劣勢反而是一種優勢,需要你走另外的途徑去尋求方法。你繞過這種差異以後,你會發現對你是挺有益的一件事,你需要尋找新的方法,想得會更多一點,考慮的問題會更細緻、更全面一些。”
孫景南説:“你要在家庭和工作方面找到一個平衡點。他們常調侃,説我們家是'兩專家',因為我老公也是中車集團的資深技術人員,兩個人互相支持,把工作岔開,始終留下一人照顧孩子。我認為家庭好了,工作也會好。”
6年前,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成立了“孫景南勞模創新工作室”,至今孫景南已為公司培養了600余名高級技師、技師等焊接人才。她和她的團隊技術攻關17項,創造經濟效益700多萬元。對於如何把工匠精神傳承下去?她卻認為自己其實沒有多大的成就,只是在不斷跟自己較勁,“對自己斤斤計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