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臺“風光漁”。
編者按 今年海洋日主場活動將在南京舉辦。“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是今年海洋日活動的主題。在“6·8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到來之際,為展現江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勇立潮頭奮力前行的風貌,本報特刊出沿海行系列報道。
江蘇是海洋大省,全省海岸線954公里,海堤外灘塗面積750萬畝,佔全國灘塗面積1/4以上。早在新石器時期,江蘇沿海地區就出現了海洋經濟萌芽。如今的江蘇,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處,區位優勢獨特,發展海洋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江蘇省委、省政府對發展海洋經濟和海洋工作高度重視。2009年,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我省加快實施沿海開發戰略,全省海洋經濟總量不斷提升、結構更加優化,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增長點,為沿海地區“洼地”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沿海三市海洋經濟逆勢而上
江蘇沿海海洋經濟總量顯著提升。全省沿海海洋生産總值由2012年4723億元上升至去年近7000億元,年均增長10.3%,高出同期全省GDP增速1.4個百分點,佔GDP比重由8.7%升至9.2%,沿海三市成績突出。
在江蘇沿海開發中,沿海三市的海洋經濟被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湯建鳴稱作“逆勢而上,十分不易”。
去年,南通市海洋經濟生産總值超1850億元,同比增長10.2%,佔該市地區生産總值的27.3%,佔我省沿海三市海洋生産總值一半以上。
鹽城市搶抓“一帶一路”、江蘇沿海開發等重大發展機遇,近年海洋經濟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5%左右。去年海洋生産總值1015億元,佔全市GDP的22%。
連雲港市海洋經濟生産總值從“十一五”末的335億增長到2015年的642億元,基本實現翻一番的目標,年均增長13.9%,較該市經濟增長速度高出2.3個百分點。去年連雲港市海洋經濟生産總值突破700億元大關,海洋經濟已成為連雲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海洋産業結構不斷優化
我省海洋經濟産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2014年以前,一直呈現為“二、三、一”産業結構,2015年以後,轉化為“三、二、一”産業結構,海洋服務業佔比超過海洋第二産業,海洋主導産業優勢突出。
我省沿海沿江擁有7個億噸大港,億噸大港數和貨物吞吐量居全國首位。海洋船舶工業造船三大指標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我省海工裝備産品數量和産值均佔全國1/3。南通中遠海工已成為我國海工裝備製造業的領軍者,中國最大現代化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我省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風力發電機、高速齒輪箱等風電設備關鍵部件産量約佔全國一半。
近年來,利用我省製造業的基礎與優勢,江蘇海洋裝備製造已走向“深海”。“蛟龍號”就是由江蘇的“中船重工第702所”研發,所長何春榮説,“十三五”期間該所將研發全世界最難的萬米潛水器。中遠海工已先後成功建造並交付了世界首座超深水海洋鑽探儲油工作平臺“SEVAN650”、世界首艘帶有自航能力自升式海洋工作平臺“SUPER M2”等高端海工産品,目前有多個産品同時在建,覆蓋了從淺海到深海、從油氣平臺到海洋工程船舶的全部類型。
在東臺,中節能東臺太陽能發電站站長劉加勇介紹,“風光漁”互補産業項目採用上有風力發電、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養殖的立體灘塗開發新模式,灘塗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記者了解到,鹽城市利用佔江蘇70%的風電、50%的光伏資源,加快推進沿海新能源發展,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一,去年該市風電裝機299萬千瓦、光伏裝機99萬千瓦。
構建“L型”特色海洋經濟帶
為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實現海洋強省目標,我省連續出臺沿海開發重大舉措,有關海洋經濟的政策利好頻頻。國家海洋局與省政府在南京簽署《關於實施“一帶一路”戰略 共同推進江蘇海洋強省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為服務沿海地區發展增添了新動力。去年4月,第一批省級海洋經濟創新示範園區認定公佈,上海合作組織(連雲港)國際物流園區、南通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洋口港經濟開發區、鹽城新能源淡化海水産業示範園和東臺海洋工程特種裝備産業園等入選。“十三五”期間,我省將構建以沿海為長軸、沿江為短軸“一帶三區多節點”的“L型”特色海洋經濟帶。
湯建鳴表示,我省沿海地區“洼地”正強勢崛起。按照 “十三五”提升“一帶”、培育“兩軸”、做強“三核”的産業佈局,全省海洋經濟要加快轉型升級和集聚發展,打造區域性海洋經濟功能平臺,並繼續打造一批海洋經濟創新示範園區,高水準推進南通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建設,實施海工裝備、深遠海立體觀測裝備、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利用等七大類産業鏈協同創新重大項目,全年計劃完成總投資8億元,轉化高新技術成果20項,實現新增産值18億元。
根據《江蘇省“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江蘇海洋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到2020年,海洋生産總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2015年價),佔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10%,初步建成海洋經濟強省。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