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裏眾多書籍束之高閣,百姓年均讀書量僅4.58本,如何讓市民最便捷地感受閱讀的樂趣?我們進行了改革嘗試。”日前,鼓樓區南秀村社區24小時社區自助圖書館開門迎客,該區文化局局長李國蓉説,普及政府主導的社區圖書館、引入社會機構進社區辦特色書房、促進文化業態融合。
南秀村和魯迅園兩家社區自助圖書館近日同時對外開放,兩座圖書館的面積均在五六十平方米,南秀村的圖書館內除了一排排書架,還有一個小型的現場閱覽區,有桌椅可供居民坐下閱讀。圖書館正常開放至晚10點,之後則需要居民自主刷卡進門,自己挑選書籍、自己刷卡登記。
湖南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南秀村社區拿出了金銀街的門面房開辦了這一圖書館。金銀街緊靠南京大學,附近又有南大留學生中心,周邊的文化氛圍濃厚,在這裡辦社區圖書館,受到周邊居民的歡迎。
魯迅園社區則位於中山北路283號小區內,該社區居民多為離退休幹部。魯迅園社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有藏書4500冊,包含了文學類、科普類、兒童讀物等十余種圖書類型。
據悉,南秀村和魯迅園社區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均與鼓樓區圖書館聯網管理,每本書籍的編碼都由區圖書館統一登記,兩個社區加上白雲亭文化中心的總館,所有圖書資源共享、通借通還。自助圖書館進社區,將逐漸普及到該區更多的街道、社區。
中央門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的迎街門面內有一座“讀立空間”,這裡更像小清新的茶吧:木制門窗書架、靜謐的獨立空間、滿墻豆瓣評分過7的高品位圖書、時尚的室內設計,讓人忍不住想坐下來沉浸到閱讀的享受中。“讀立空間”每天都開放到晚10點。
負責運營“讀立空間”的是民間閱讀機構“二樓南書房”,負責人陳燁介紹,書房周邊有南郵、南工大等高校,還有科創園區等,文化需求旺盛。去年,街道提出要打造一個特色社區書房。街道多方研究後,發現沒有專業能力自辦書房,於是把這一項目“外包”給了陳燁所在的機構。
引進社會力量做“專業的事”,讓“供給”更有特色,這是政府公共文化建設中的清醒之舉。“購買方”中央門街道書記翁曉泳表示,過去街道搞公共文化服務全都是“親歷親為”,但人手有限、專業性差,想做好卻力所不能及,文化服務外包後,讓居民享受到了真正高品質的服務。
在鼓樓區,社會化運作的社區書房還有“江東書房”,專業機構的專業運作,使得這裡的讀書會頗成氣候。(于潔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