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泰興城市東門戶、省級泰興高新區內,一座特色小鎮——“鳳棲小鎮”拔地而起。小鎮集“創業+金融+服務+生活”四位一體,正在努力打造成引才聚才、創新創業的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和人才集聚高地,以節能環保科技成果轉化為發展方向,以産業城市融合為發展重點,將泰興高新區建設成為環保産業基地、科研生態智城和産城融合板塊。
泰興高新區是2016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國家環保部確定的“國家環保服務業試點園區”。近兩年來,泰興高新區以科技研發、節能環保為發展主題,建成10萬平方米的“人才科技廣場”核心區,大力培育特色小鎮——“鳳棲小鎮”,旨在通過産業鏈構建,形成科研院所中試、中小企業技術、項目分包信息、環保工程運營等四大集成體系。
泰興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我們這個特色小鎮不是行政意義上的小鎮,而是聚合了産業、人才、金融、文化、旅遊等多功能的空間,是適應現在和未來的生産、生活以及生態要求的新平臺,是培育創業創新的生態圈。通過聚集人才、聚焦科技、聚力創新,推動經濟實現更具有轉型與創新含金量的發展。”
鳳棲小鎮將打通創新鏈與産業鏈,實現科研與産業互動,形成科研創新中樞,成為帶動高新區乃至泰興市産業轉型的引擎。小鎮採取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參與、引入知名品牌的方式,通過市場化專業運作,構築了直通式産業通道。以小鎮為“點”,以産業園區為“面”,點面互通,促進小鎮與開發園區“空間、配套、産業、政策、招商”等全面融合,構建節能環保産業項目“孵化—加速—産業化”直通式通道。發揮雲創新平臺作用,建立從科研到應用到市場完整的科研轉化鏈條,形成創新鏈、産業鏈、金融鏈相結合的産業轉型鏈條,使小鎮成為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自主創新創業的“沃土”。
激發創新活力,小鎮整合平臺、資本、人才等要素,融合形成“化學反應”,提升對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承載力,加速匯聚起以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創客幫為主體的人才隊伍,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原動力”。一年來,這裡招引了500多名創新創業人才、65個科技項目,與上海交大、東南大學、西北工大、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的100多名教授博士建立合作關係。園區計劃未來3年共引進500名博士生,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讓博士們在小鎮安家落戶。
“帶土移植+離岸孵化”搭建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廣泛與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創業孵化機構 “聯姻”。加強政經産學研合作,已入駐3個院士工作站,3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相繼成立上海交通大學(泰興)慧谷科技産業園、南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興環保集團生態研究院泰興分院、中科院中科曙光環保大數據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合作機構;入駐頤高集團、江蘇他拍檔(集團)有限公司、歌德集團、壹能眾創、拓拉思(美國)電子商務公司有限公司等電子商務、眾創空間平臺。同時,在人才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的國內外一線城市設立離岸孵化基地,先後建立了上海大學綠色技術離岸孵化中心、中關村虹橋離岸創新中心、澳大利亞高新技術孵化中心、美國密歇根州高端裝備孵化基地等離岸孵化基地,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樣、機制靈活、功能強大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集群。
頤高集團經理陳永強記得,當時這裡可拎包辦公,辦公設施一應俱全,還部署10多個高性能無線接入點,免費WIFI全覆蓋。小鎮將服務項目和服務窗口“搬到線上”,開發“O2O”雲服務平臺。政府當“店小二”,引入與人力資源服務産業關係密切的投融資、知識産權、法律服務、財務會計等配套服務機構,承接政府轉移的公共服務職能,提升服務效能和用戶體驗。“在這樣的環境裏,人們可以毫無顧慮地創業。”
據了解,最近小鎮將開通“E人才”線上人才公共服務平臺,整合政府部門和各類社會服務機構的資源,讓人才在線就可以享受政策、資金、技術、管理、市場、法務等全方位的服務。這裡,建成2400平方米的文化創意中心,設立“鳳棲英才之家”,開設“心靈烏托邦”咖啡館、“鳳棲創意”茶吧等,搭建創新創意交匯、項目資金對接的中心。成立“博士俱樂部”“頤高樓友會”“創客幫”等社交團體,引導人才建立“朋友圈”“社交圈”,定期舉辦 “創客論壇”、項目路演、新技術發佈、新産品展示、金融對接等活動,為人才和項目提供社交、培訓、展示的契機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