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報記者 吳彬攝
南京日報記者獲悉,美國、歐洲等地農作物一年只種一茬,因此秸稈處理相對簡單。而中國普遍種植兩季作物,兩季作物種收之間的時間又短,因此秸稈必須快速處理。
隨著農業生産力提高和機械化程度逐步提高,小麥、水稻、油菜、玉米、蘆蒿的秸稈經歷了資源化利用—焚燒—禁燒—資源化利用的多個轉折過程。早期,農民收穫農作物後,往往將秸稈收集、儲存起來,作為生火做飯的能源,或者漚肥造紙、餵養牲口。
後來,農業機械化操作程度逐漸提高,液化氣在農村逐步普及,秸稈成為無人珍惜的廢物,於是農民往往選擇一燒了之。從當時的歷史階段來説,焚燒有諸多好處:操作便利、就地還田,秸稈焚燒後的無機質可以增肥地力,又不污染水源和土壤。
但是大氣環境壓力倒逼這一傳統必須改變。專家介紹,秸稈燃燒釋放的煙霧中含有大量的PM2.5、PM10、二氧化硫以及其他污染物。而當秸稈焚燒引起的煙霧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黏膜的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生。
收集成本過高,加工産品附加值又低,那麼秸稈的最佳出路究竟在哪?
對此,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丁為民表示,近年來南京秸稈綜合利用堵疏結合、以疏為主、以禁促用的方針必須堅持。在提高綜合利用比例上,建議政府部門給予研發專項補貼,鼓勵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將秸稈利用技術提檔升級,提高秸稈産品的附加值。
其次,充分發揮現有科技含量較高企業的規模優勢。測算顯示,年處理秸稈量達到8萬—10萬噸的企業,且秸稈運輸距離控制在30—50公里,應該能實現規模效益。採訪中,南京勤豐負責人就透露,他們將聯合一家上市公司,在全國複製更多秸稈利用項目。
第三,秸稈利用“1+5”模式中的“還田”技術必須改進。記者獲悉,全市小麥、水稻秸稈綜合還田比例約54%,仍是秸稈綜合利用的大頭,就地機械化還田仍是目前應該堅持的主流模式。
在“1+5”利用方式中,“1”是消耗秸稈的大頭,也是重中之重。市農委副巡視員楊五一表示,從目前情況看,因為秸稈收集成本高等問題難以解決,就地還田是最為經濟、便捷、可行的解決思路。
不過,還田技術含量需進一步提高。還田4種模式中,水耕水整還田是市農委主推技術,田內小麥收割完畢後,秸稈就地切割成段,留茬控制在5釐米高左右。田內放水漫過秸稈,浸泡一段時間後,駕駛員操作專用的秸稈還田機,深翻土地,將秸稈翻入地下。“耕翻需要連續兩次,讓秸稈不再成團,三四天后田裏就可以插秧了。”現場技術人員説。
區穎剛教授則認為,除了改進還田技術、提升秸稈加工技術外,秸稈綜合利用還需要更多創意。在國外,很多農場將秸稈收集壓塊後,做成巨大的圓筒等形狀作為大地景觀,吸引很多遊客前去參觀;還有的企業將秸稈壓塊製造出家庭飾品甚至建材,也收到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我們需要探索以還田為主的1+N種秸稈利用方式,就地、就近將秸稈變廢為寶,到時秸稈就真正成為農民不願燒、企業搶著要的寶貝。”
近日,在高淳區椏溪鎮國際慢城農田裏,收割機在收割作物的同時,將秸稈打碎成粉末後直接還田作肥,既能減輕村民勞動強度,又能加強秸桿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