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年2.3萬低收入人口脫貧,56個經濟薄弱村摘帽 精準扶貧,南京市打出組合拳
6月22日,南京市脫貧攻堅村支書先鋒講壇舉行。在脫貧攻堅第一年,南京首戰告捷:去年, 我市23224名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於9000元)順利脫貧,佔年初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的30%;56個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村級穩定性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脫貧率28%,均超額完成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不低於20%的脫貧目標。
攻堅路上,南京市如何促進低收入人口增收?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又如何順利摘帽?且看南京精準扶貧組合拳——
精準識別,分類施策
南京市六合區馬鞍街道馬集社區張家余夫妻倆都已年近六旬,30歲的兒子患病需長期治療,一家人只有承包地7.23畝,2016年初被確認為低收入農戶。區扶貧人員上門了解情況後,積極引導張家余發展家庭養殖業,出資為其建設了3間豬舍和大棚雞舍,豬苗、雞苗及飼料投入由社區從結對資金中列支。
在扶貧人員的關心和支持下,張家余一家自身“造血”功能大大增強,目前正利用周邊空間和水面,準備籌建畜禽養殖場。張家余表示,今年爭取家庭實現純收入6萬元以上。
張家余的脫貧路,得益於我市深入推進的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分類施策。市委農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全市緊扣精準識別、精準管理、精準退出重點環節,建立健全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精準退出機制。全市各區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3.94萬戶、7.73萬人。綜合考慮穩定性收入、人均穩定性收入、集體對村民分配情況,確定經濟薄弱村70個、欠發達村130個。
針對低收入農戶實際,各區堅持分類施策,著重強化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能力和救濟保障兜底水準,推進長效脫貧,突出“三個靶向”幫扶增收項目推動——
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主要通過扶持購崗、鼓勵創業、幫助入股“三個靶向”,讓其有一崗(一技)、一業或一股,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市級按照每人3000元標準測算到人、補助到村,切實提高組織化程度。去年以來,全市“三個靶向”扶持低收入人口近1.7萬人。
在扶持購崗方面,各區主要由鎮村組織購買保潔、保安、保綠、保養等崗位,安排低收入農戶就業,年收入達6000元—10000元。在幫助入股方面,溧水區整鎮幫扶低收入農戶入股,每個農戶保底分紅500元;高淳區通過成立低收入農戶股份合作社,由村集體發展項目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
“輸血”變“造血”,村級能力穩步提升
在22日舉辦的脫貧攻堅村支書先鋒講壇上,多名村支書在談及如何提升村級能力時,都提到了“輸血”變“造血”。
江寧湖熟街道和平社區變以前的“要資金”為“要資本”、“要資産”、“要資源”,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整合各級幫扶資金2000萬元,與區交建集團合資成立了農副産品銷售公司,社區今後每年都可獲得穩定回報,還為本地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副産品銷售提供了新的渠道;今年初,南京江寧啟動中部美麗鄉村建設,和平社區孫家橋、錢家渡兩個自然村處於建設核心區,社區目前正醞釀將各級補助資金、集體資産拆遷款都交給建設單位獲取一定資産,未來通過招商、租賃或委託經營等方式,爭取長遠收益。
六合龍袍街道趙壩村依託省級“土地股份合作社”集體經營試點項目,成立土地、種植、農機、農産品四大合作社,流轉1200畝土地實施集體經營,僅此一項很快將實現集體經濟增收100萬元。
記者獲悉,去年以來,南京市重點採取開髮式扶貧舉措,不斷夯實村級收入水準和發展後勁。統籌實施扶貧項目,添置村級經營資産。按照經濟薄弱村60萬元、欠發達村40萬元標準,各區統籌使用市級扶貧開發資金,重點採取“聯合抱團”、“異地發展”方式,由區裏統一規劃建設或購置經營性物業載體。
例如,南京市浦口區15個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統籌購置的門面房已建設完工,簽訂了門面房銷售預購合同,委託康居集團統一經營管理,2016年20萬元保底租金已撥付到村;溧水區統籌購置的門面房部分即將正式運營,去年每個經濟薄弱村24萬元、欠發達村19萬元保底收益已到位。
提高“造血”功能,産業扶貧必不可少。去年以來,結對掛鉤機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發揮自身優勢力量,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借力生力,通過盤活集體資産、培育特色産業、推進農産品銷售、發展總部經濟等多種方式,推動村集體持續穩定增收。如市委辦公廳大力扶持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村發展藍莓産業,全村藍莓種植面積4700畝,銷售總額達5000萬元,帶動700戶農戶戶均增收2萬元。
結對幫扶,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
根據國家和江蘇省劃定的扶貧標準及建檔立卡數據公佈情況,南京市沒有國家級、省級低收入人口,也沒有省級經濟薄弱村。不過,南京市自加壓力,按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於9000元標準劃定了3.94萬戶、7.73萬低收入人口,又按照村級穩定性收入低於100萬元標準明確了200個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並明確2020年確保所有扶貧開發對象全面脫貧。
為了將扶貧開發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南京市經統一謀劃,市領導掛鉤“四解四促”、“萬名黨員幹部幫萬戶”、派駐“第一書記”和“百企結對幫百村”等活動相互聯動、有機銜接,確保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和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兩個全覆蓋”。其中,市級領導每人掛鉤聯繫一個經濟薄弱村,掛鉤幫扶一個低收入家庭;市級115個部門及直屬單位、131家企事業單位與“百村”掛鉤對接。
南京市200個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均由市區選派了“第一書記”,其中70個經濟薄弱村派駐的“第一書記”都是正處級實職幹部。一年來,重點圍繞推動精準扶貧,各村“第一書記”在協調村級幫扶力量、拓寬村級發展思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進扶貧項目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高淳區磚墻鎮木樨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柯康,幫助當地強化黨建工作,實施了螃蟹銷售、蔬菜大棚、電商平臺建設;六合區金牛湖街道峨眉山社區黨總支“第一書記”王劍寧,堅持項目推進,協調爭取省市區各類資金近8000萬元,用於社區道路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以及為民辦實事工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南京市委農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讓所有低收入農戶和全市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會,補齊全市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是市委、市政府的莊嚴承諾。在首戰告捷基礎上,今年南京市扶貧開發的主要目標是完成30%的脫貧任務,即低收入農戶脫貧2.3萬人,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摘帽6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