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棲霞水一方農業生態園産業融合促經濟騰飛 萬畝荷塘綠,“第六産業”興

在龍潭水一方景區,大片的荷花盛開,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拍照賞花。 吳彬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南京市上下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成果豐碩。
為了反映五年來江蘇省南京市城鄉面貌和人民生活的變化,本報啟動“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融媒體聯合採訪行動,組織記者深入鄉村、社區、企業、重大工程施工現場,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進行全景式展現。
6月29日起,南京日報開設“砥礪奮進的五年——南京故事·鄉村行”專欄,敬請關注。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遊蓮葉下,我在荷塘間。”6月27日上午,棲霞龍潭街道陳店村“水一方”農業生態園內,一群來自秦淮區的老人漫步荷花盛放的荷塘邊、棧橋上,拍照留影之餘,吟誦起讚美的詩句。
這個70多人的老年團分乘兩輛大巴前來,卻沒料到上班日這裡還有這麼多遊客,團長丁惠説:“成片的荷花株株飽滿、朵朵鮮艷,太壯觀了,還能帶些剛摘下來的花香藕、嫩黃瓜、鮮玉米回家,老人們都很開心。”
“壯觀”並非虛指——“水一方”目前擁有32個品種的一萬畝荷塘,面積南京最大。此外還有“水八仙”2500畝、水塘2000畝。“壯觀”的形成始於2013年,棲霞龍潭街道投入5000萬元,利用土地流轉等形式,結合當地井田式水系佈局,打造了以萬畝荷塘為主,集養殖種植、觀賞旅遊、休閒娛樂、垂釣、採摘、餐飲住宿、農産品加工、文旅産品開發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態基地。
“這四五年,村裏的變化翻天覆地。”50歲出頭的馬大平是陳店村最大的種植戶,當天中午,在荷塘裏挖藕的老馬洗去身上的淤泥,來到塘邊對記者感慨道,“前些年我們村分成五個‘蕩’,出門沒有路得劃船。打造‘水一方’時,最大的投入就是修路,890戶村民戶戶通路。路好走了、名氣響了,農産品也就好賣了。我們的‘水八仙’在天貓、京東、市中心的金鷹都有銷售,我只管種,銷售不愁。”老馬承包荷塘近千畝,忙時雇請七八個小工,平時夫妻倆照應荷塘。每畝荷塘年産藕3000斤,一年賣藕3000噸。一旁的村民笑著地告訴記者:“老馬一年掙個八九十萬,不成問題。”
種藕賺錢,不種藕也賺錢。“蒜跟蔥議食園”農家樂老闆張濤體會最深。張濤是本地人,在旁人猶豫著“賞荷季節性強,不是全年都有生意”時,就下決心開了這家農家餐館。6月27日中午,這裡的包間和大廳全部爆滿。張濤説:“週末來必須預訂,臨時來吃不到呢。”上個雙休日,張濤的餐館兩天就收入3.6萬元,一年最少有100萬元的銷售額。
這樣的農家樂,“水一方”有7家,而在荷塘邊,村裏還專門辟出一塊露天市集,供村民們售賣蔬菜、瓜果、荷塘龍蝦等,日均40多戶村民在此銷售。茭瓜、荸薺、水芹、芡實、慈菇、莼菜、菱角,江蘇南京人喜食的“水八仙”這裡都有最新鮮的。
生態園還有一個“水玲瓏”文化街區,目前已有10多家商戶入駐,包括攝影室、禪修室、茶吧、龍獅製作社等。專門為荷塘設計的文創産品,還走進了大報恩寺等地進行展銷。而在農産品加工上,“水一方”蓮藕製成的蓮藕汁、荷葉茶、藕粉也打開了銷路,僅蓮藕汁去年就賣了5萬多罐。
日本農業專家曾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第六産業”理念,鼓勵農民多种經營,並在農産品加工及銷售等領域拓展空間。而在“水一方”,“1(農林水産業)+2(加工製造業)+3(銷售服務業)=6”的“第六産業”真正得到了踐行。陳店村黨支部書記裴勇説:“上週末,我們日均接待遊客8000多人,除了南京,還有不少鎮江、揚州的遊客。四五年前,我們村貧困戶有100多戶,如今絕大多數都實現了人均年收入超1.2萬元,村民年平均收入增長了40%。‘水一方’目前年收益1500萬元,比2012年增長了3倍。脫貧致富,靠得就是換腦筋、想辦法、大力發展‘第六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