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2017年7月2日,“萬物生萬物”南超個人藝術作品展作為江蘇南京W藝術空間的開幕首展與公眾見面。展覽展出了青年藝術家南超自2011年至2016年創作的包括雕塑、繪畫、影像等二十余件作品。其中《孤鳥圖》、《金木水火》、《禪茶一味》等雕塑作品通過中國文人的筆墨語境及物像,使用獨特的綜合材料語言,獲得了嘉賓和觀展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南超的藝術語言是要讓觀者看到藝術創作很容易局限,藝術創作要具備持續打破自我禁錮的精神,創新才有生命力。

南超和嘉賓合影 攝影 孫玲玲
在展覽現場可以看到,在一塊透明介質的包裹中,一隻“哭笑”水墨風格的鳥,正臥在一截燒焦的木樁上閉目養神,一幅頹廢和生命完結的敗象。可當你轉個角度,卻驚奇地發現,鳥兒的朝向處,焦木上抽出了一支嫩綠的新芽,生機勃勃,這種表達方式既有完整成熟的形式錶現體系,是在對當下中國文化所處境遇的一種反思,同時在此系統背後呈現出對新形態的文化現狀的深入詮釋,從而使觀者重新思考文化與生命的關係。
南超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于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中國國際現代藝術研究院藝術顧問。文化藝術界對南超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極為讚揚,他在作品中融進思考和匠心,創作上不依賴一種固定的形式和模式,藝術最值得人記取的不是作為藝術品的物,而是藝術品帶給人的精神啟示,價值在於心性的認知。

南超在開幕式現場講話 攝影 孫玲玲
藝術家南超先生表示:“藝術創作不論哪種方法最終都是要創造一個精神空間。這種穿透水墨的方法是將平面的水墨畫在一個立體的透明空間物質中再現出來,形成一個真實的幻境。它是文化與物質的結合,是對繪畫空間與精神文化空間的再創造。”
南超認為,現在玩當代藝術能堅持的人很少,不為利的人更少。有的人甚至直接照抄了西方的老作品,國內觀眾卻認為這是全新的藝術創作形式。成果來得太容易,創作現狀使得真正的創作者難以為繼。對於藝術家和作品來説,更應該注重品質。

領導和嘉賓看展 攝影 孫玲玲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從事藝術機構管理工作的策展人呂文靜女士表示:“對於南超而言藝術形式只是載體,這些表現形式不單單是視覺符號,而是藝術家對藝術本質乃至精神世界的認知陳述。我們的大師會出現在九零後,星火燎原得先有火,現在的民眾基本都有藝術的意識,欣賞藝術品就是與藝術家思想的交流,觀者是主體,産生萬千體驗,它不是審美,也不是審醜,是讓真藝術照見心靈,讓人思考。文化是多樣性的,藝術的好玩就在於具備無限的可能性,而W藝術空間對玩藝術的人是開放的,就是要發酵多樣化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嘉賓們和藝術家合影 攝影 孫玲玲
據悉,本次展覽的亮點是強調觀眾在觀展中的互動。展覽中除了專家學者對作品的評論外,給予觀眾大量留白,希望觀者體驗藝術與生活的關係,交流觀看感受。在觀看與被觀看的過程中,觀者才是觀看主體。尊重觀者,喚起觀者的藝術共鳴。

開幕式現場表演 攝影 孫玲玲
張紅梅教授評價道:“我們可以看出南超在創作意識上的某些轉變,他以自身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姿態,在作品中強調藝術創作的自覺性和高標性,體悟平淡而又開闊的人文境界,用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筆墨、趣味和意象的造型方法確立一個成熟的形式錶現系統,使自己擁有一套完整的創作方法卻不依賴某一種固定的形式模式。藝術最值得人們記取的不是作為藝術品的物,而是它帶給人的精神性啟示,南超認識到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並不單純是視覺意義上符號而是心性的認知,是人文精神的現世存在,因此一種新的構成空間呼之欲出。”
據了解,在長達三個月的展期中,江蘇南京W藝術空間推出系列展覽相關的藝術沙龍,與公眾分享藝術融于生活之美,帶來更豐富的藝術生活體驗。同時,江蘇南京W 藝術空間將陸續推出若干藝術項目,集展覽展示、藝術品鑒、沙龍活動、文化交流講座、茶文化等高端藝術活動的分享,期盼一個良好的本土藝術環境逐漸形成。(供稿 南京市浦口區文化局 編輯 王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