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與編鐘
春秋吳季生匜
鎮墓獸底座 攝影 余萍
楚國子蕩鼎 攝影 余萍
勾踐劍
夫差劍
“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故事的兩大主角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爭霸發生在2500年前,而代表他們的權力與武力的兩把寶劍: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28日起在蘇州進行為期2個多月的“合璧”展出,共同講述一段風起雲湧的吳越傳奇。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展’是蘇州博物館今年最重要的展覽,匯聚了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全國23家博物館的青銅重器”,蘇博館館長陳瑞近告訴記者,“115件文物共分為兵器、禮器、樂器和工藝四個單元,我們希望用文物讓那段久遠的歷史變得生動起來。”
青銅寶劍記錄霸業風雲
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的千年合璧無疑是本次展覽最大的亮點。吳越青銅寶劍在春秋時期就冠絕天下,而此次展出的這兩把鼎鼎大名的寶劍,則代表了當時兵器的最高工藝。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越王勾踐劍太有名,無數人慕名去湖北省博物館參觀,因此借展相當不易,此次這把寶劍只能在蘇博展出一個星期,想看的觀眾千萬別記錯展出時間”,蘇博副館長謝曉婷對記者説。
越王勾踐劍半個世紀前出土于湖北,近似黑色的劍身雖然已有2000多年曆史卻鋒利如新,上面佈滿菱形暗花紋,在護手的劍格上,鑲嵌有藍色琉璃和綠松石,劍身近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錯金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是勾踐。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在日本舉辦出土文物展,這把劍是重點展品,郭沫若在詩中專門提到“越王勾踐破吳劍,全賴民工字錯金”。2013年,這把劍即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境的文物名錄,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蘇博館藏的吳王夫差劍比越王勾踐劍略顯寬大厚重,表面反射出神秘的幽幽藍光。夫差劍的身世略顯曲折,上世紀90年代現身香港後,被以收藏青銅器聞名的台灣古越閣購得,2013年被蘇州博物館徵集。這把劍同樣鋒利異常,蘇博副館長程義在徵集時曾做過試驗,不施加按壓力量,用劍尖在宣紙上輕輕一拖,可劃破12層宣紙。
這兩把劍的主人是曾經叱吒風雲的霸主兼敵手,因此主辦方特地為它們各自準備了一個展櫃,劍鋒相對,讓人感受到當年的殺伐之氣。
那麼,吳越青銅寶劍究竟好在哪?古越閣主人王振華告訴記者,最大的秘訣是其複合鑄造工藝,青銅中若錫的含量低,那麼銅劍柔韌性好但不鋒利,錫的含量高,劍身硬度強但容易斷,因此工匠先用低錫的銅汁鑄造劍身,再用高錫的銅汁鑄造劍刃,這樣就可以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
又是什麼讓這兩把寶劍歷經2000多年而不銹蝕呢?原來當時的青銅寶劍上往往有一層硫化物或鉻化物,它們究竟是什麼配方,是通過腐蝕、塗抹還是鍛打附著到劍身上,目前仍是個待解之謎。
出土的吳越青銅劍目前有數十把,但奇怪的是多數出現在晉、楚兩國的故地,而在江浙一帶卻極少出土,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春秋晚期晉楚爭霸,晉國扶持吳國牽制楚國,而楚國則扶持越國襲擾吳國,後來越滅吳,楚又滅越,這些寶劍可能是作為禮品贈送給晉、楚兩國的,也有可能是作為戰利品被掠奪到楚國。
文物訴説歷代吳王征伐史
吳國自壽夢時興起,此後為王的諸樊、余祭、余昧是三兄弟,之後余昧的兒子僚繼位,諸樊的兒子光刺殺了僚當上吳王,這就是闔閭,闔閭的兒子夫差為王時被越國勾踐滅國,吳國在興盛的100多年裏西伐強楚,南征越國,北威齊晉,卻在全盛時突然滅亡,像流星一樣劃過中華歷史的夜空。
進入展廳的第一個獨立展櫃裏,鄭重陳列的是吳王余昧劍,余昧沒有夫差和勾踐有名,為什麼用余昧劍開場?原來劍身上有75個字的銘文,涉及壽夢、余祭、余昧三位吳王,以及吳國伐越、越楚三場戰爭,極其珍貴。
程義介紹説,銘文有點像余昧當吳王時的繼位宣言,大意是説:我余昧是壽夢的兒子,余祭的弟弟,余祭命我伐麻這個地方,大獲全勝,俘獲很多;受命抵抗楚國進攻,打得敵人逃跑;受命防禦越國進攻,雖未剋敵制勝,但也沒讓國家受損失。現在余祭命我接班當吳王,所以我鑄了這把劍。這些銘文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余祭和余昧兩位吳王在位時間。《史記》記載,余祭在位17年,余昧在位4年,而《左傳》恰好相反,歷史上爭訟不斷,而銘文中明確記載,伐麻時余祭為王,推算可知時為余祭六年,這就證明了《史記》記載才是對的。
展廳裏有一件帶銘文的諸樊戈,它的出土地在今天的安徽六安。史料記載,諸樊帶兵攻打楚國的附庸國巢國,敵人打開城門誘敵深入,諸樊帶頭衝入,結果被埋伏在矮墻後的牛臣所射殺。這只戈就出土于巢地,極有可能與這次戰鬥有關。事實上,最後6代吳王多數非正常死亡,如余祭在視察戰船時被越國戰俘刺殺,闔閭在槜李之戰中被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吳王夫差最終兵敗自殺,由此可見吳國人的勇悍和輕生死。
展品中“個頭”最大的是高達1.4米的曾侯與鐘,當時出土的一共是一組八件,此次展出的是最大一件。在吳王闔閭在位時,最大的一次勝利就是五戰五捷攻入楚國郢都,伍子胥為報仇鞭屍楚平王,此後吳國連續用兵逼得楚國遷都,這件編鐘上的銘文記載的就是楚昭王逃到附庸國曾國並得到庇護的事,編鐘銘文稱吳國恃眾行亂,導致楚國慘敗,是曾侯“親博武功”,最終“復定楚王”,於是兩國訂立盟約,恢復曾國的疆域。同樣一件事,在《史記》等文獻中,接納並幫助楚王的則是隨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春秋隨國境內多次出土曾國的青銅器,而帶有隨國銘文的則一件也沒有,學界認為“隨就是曾”,但一直沒有證據,而這組曾侯與鐘的出土,則解決了這個歷史之謎。
講座導覽讓展覽鮮活生動
為了讓公眾更多了解2500年前的“大邦之夢”,蘇博準備了眾多的公眾教育活動。
謝曉婷告訴記者,展覽期間,展廳裏將有志願者進行定時講解,讓觀眾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北大教授李伯謙、董珊,湖北博物館館長方勤,上海博物館原青銅部主任周亞等學術名家,將登上講壇,詳細講述吳越爭霸、吳楚戰爭、吳越文化對中華文明史的貢獻以及吳越青銅寶劍鑄造等話題,其中的重要講座將在網絡直播,即使不能到現場,一樣可以聽到講座內容。此外,蘇博還將組織觀眾赴湖北參觀重要遺址和博物館,了解楚國800年曆史。蘇博還以夫差劍為設計元素開發了絲巾、裁紙刀、琉璃挂件等系列文創産品,以及青銅元素的女式長衫,讓觀眾可以把展覽的記憶帶回家。
謝曉婷提醒,觀眾來蘇博參觀時可以準備一件薄外套,“‘大邦之夢’展廳的溫度控制在22℃,濕度控制在45%以下,這並不是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濕度,卻是青銅器保存的最佳環境,為了保護這些珍貴文物,展廳環境將會被嚴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