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金陵晚報記者了解到,今年9月起入學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就要採用部編本教材了。新教材與老教材有何不同?又有哪些亮點?金陵晚報記者採訪了幾位老師,看看他們對此有何看法。
語文
體系合理 教學易上手
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告訴記者,以往的語文教材是將拼音的教學放在開頭,新版教材則是先有幾篇識字的課文,再是拼音的教學。蘇教版在教材開始會專門有學習習慣的培養,而新版的教材則是將這個部分滲透進教材當中,將“觀察筆順在田字格的位置”、“將鉛筆放在鉛筆盒當中”、“坐姿端正”之類的語句作為教材,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新教材的識字教學更有規律,開始是象形字,如日、月、山,再是指事字如上、下,然後到會意字如“日月明”、“田力男”,有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新教材的編寫特色是注重國學,注重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古詩的篇目明顯增加,也有很多如“對對子”這樣的內容。插圖方面也非常的中國風,還配了不少傳統戲曲中的人物形象,便於學生理解課文。
教材的更新,是否會對教師的備課造成影響呢?南師附中仙林分校的初一備課組組長王老師告訴記者,新的教材與以往確實有不少不同之處,不過每一個單元都自成體系,單元之前還有導讀,提煉各個單元的重點。總體上來説,新教材的邏輯思維很清晰,不會對老師的備課造成影響。
從篇目上來説,新教材的課文總數減少了,不過內容更加豐富。語法、修辭、文化常識等知識點以補白的形式跟在課文後,注重與閱讀的配合。
亮點
名著導讀是重點 老師備課需費心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表示,名著導讀是初中教材的亮點,新編語文力圖讓“教讀”“自讀”,加上“課外導讀”,這也是考慮到目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病,在教材中起到某種糾偏的作用。
那麼教學中如何落實名著導讀呢?他總結了四點:一是提前做好兩項工作:語文教師要像研讀閱讀課文那樣來研讀推薦名著,以及在學期教學計劃中安排適當的課時,從時間上保證、落實名著導讀,兼顧課內和課外;二是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 三是善於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應有的作用: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分享的機會; 能夠在分享中發現有價值的討論話題; 善於適時和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帶動、激發、提升學生;四是名著導讀教學避免“用力過猛”,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名著導讀的關鍵是讀,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終身讀書的習慣。
他還表示,新修訂語文教材“換血”近40% ,教師備課需要費心。
在傳統文化篇目方面,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而革命傳統教育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解密
“部編本”是如何編寫的?
1.主要有哪些人員參與編寫?
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和主要編寫人員是全國申報遴選、教育部聘任的,編寫組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學科專家,包括一些大學教授、作家和詩人;二是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 三是人教社的編輯。前後參加編寫組的有60多人,另外還有週邊的各學科的諮詢專家、學者,人數就更多了。
2.教材編寫經過哪些程式?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從2012年3月8日正式啟動,教材編寫經過複雜的程式,包括確定大綱和體例框架、擬定樣張、選文、進入具體編寫等。起始年級初稿出來後,先後經過14輪評審,還請100名基層的特級教師提意見,最後才提交給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