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裡的男女老少都會舞龍 ——江中小島,這樣留住鄉愁
7月9日,第十三屆全運會舞龍決賽在天津開賽,代表江蘇參賽的揚中西來橋隊,分別在自選套路和傳統套路中獲得第三名、第二名。舞龍作為傳統體育項目今年首次入選全運會,西來橋隊能同時在兩大單項中脫穎而出,在西來橋鎮黨委書記、舞龍隊領隊曹學松看來,這是西來橋舞龍文化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揚中西來橋鎮福興村3組村民至今仍保存著一份37年前的名單,名單背後是村民集資“造龍”的往事。1980年春節前夕,時任生産隊長的楊孝堂提出倡議,34戶村民每戶出資2元加5尺布票,扎制舞龍道具,組織村民練習,恢復當地舞龍傳統。後來,每到二月二“龍抬頭”、元宵節鬧花燈等傳統日子,村民們早早就把門敞開,準備好鞭炮、雲片糕等接龍進門,祈求平安吉祥。30多年過去了,舞龍表演成為當地特色,舞龍隊伍也越來越“年輕”,該鎮6個村、社區擁有15條舞龍道具,男女老少都會舞龍。此次出征全運會的西來橋舞龍隊,隊員平均年齡僅18歲,表演指揮王小藝,今年才20歲。
舞龍隊凱旋,慰勞“英雄”的是家鄉的“花圓子”。“‘花圓子’又稱糏塑,又叫面塑,1930年傳入西來橋,原先以食用為主,後來漸漸用在新房上樑、老人祝壽、小孩生日等喜慶活動中。”西來橋鎮文體活動中心主任王靜介紹,2014年西來橋糏塑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暑假報名參加糏塑社團活動的學生實在太多,我們不得不動員部分學生轉投其他社團。”西來橋小學美術教師許群介紹,該校邀請糏塑大師黃金龍授課,每年報名的學生超過300名。五年級學生丁少傑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糏塑顏色靚麗、造型漂亮,揉面、捏造型也很有趣,“學習過程中還能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
“西來橋緊鄰常州,是揚中的一座‘飛島’,文化傳承自成一脈。”曹學松介紹,該鎮每年投入上百萬元,梯隊培養民俗文化傳人,重獎突出貢獻者。鎮里正在規劃建設“水上田園江洲”“龍文化館”“面塑文化館”等十大園區,以民俗為底蘊,展示西來橋田園美景、江上美島、長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