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轉型發展 步履堅定

圖為阜寧縣東溝農光互補項目。 攝影 萬程鵬
砥礪奮進的五年
看江蘇如何踐行強富美高
1+13省市黨報全媒體環省行
徐州:“加減乘除”推進轉型
河水碧波盪漾、兩岸風景如畫,美不勝收。這是“1+13”江蘇省市黨報全媒體行動記者在徐州市鼓樓區丁萬河水利風景區看到的景象。徐州市鼓樓區農水局局長李明海告訴記者,丁萬河作為江蘇的唯一代表,正參加全國首屆“尋找最美家鄉河”評選。
徐州鼓樓區九里街道九里村陳開亮告訴記者,過去的丁萬河,垃圾遍地,河水臭不可聞,是條“龍須溝”。“沿河有100多家小工業企業,還有小碼頭小港口十幾家。”
丁萬河的蝶變,是鼓樓區轉型升級的縮影。鼓樓區是徐州的老工業區,集中著數百家工業企業,可謂有河皆污、綠量稀少。區委書記龔維芳介紹説,鼓樓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大力實施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近幾年全區共搬遷關閉工業企業380家,其中27家大中型化工企業全部搬遷關閉。連同同步實施的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共騰出了20多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
在孟家溝片區,記者了解到,曾經的化工聚集區,變成了淮海智慧物流園。區發改局局長祁樹華介紹,這一物流園是徐州市“十三五”重點規劃建設的四大物流板塊之一,已獲批省級示範物流園區。2017年6月,鼎易恒現代物流園、新加坡豐樹物流園等12個項目和平臺集中開工,總投資達26.5億元。
鼓樓區在淘汰落後産能做“減法”的同時,聚焦特色産業做“加法”,打造現代商貿核心區、現代物流樞紐區、商務金融中心區、網絡經濟高新區和全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示範區。
記者在徐州市中心商圈看到,淮海經濟區建築地標——總高度達266米的蘇寧廣場巍峨聳立。黃樓街道黨工委書記史長青介紹,該廣場是全國已運營的蘇寧廣場中規模最大、業態最全、檔次最高的旗艦項目,自今年4月底開業以來,平均每月銷售額超1億元。在此廣場北側,總投資達10億元的徐州金鷹二期正在建——鼓樓區要將這一商圈打造成淮海經濟區最繁華的中心商務區和現代金融街區。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年來,鼓樓區強力推動互聯網和創新創業融合發展,以創新贏得發展的“乘法”效應。在龜山小鎮,崛起融合微軟雲、中科院綠色空氣、大唐電信天天電競公園等行業龍頭企業的鼓樓雲創科技園。
目前,徐州物資市場、鼓樓數字産業園、甲骨文創新中心建成開業,啟迪之星孵化器、創客邦孵化器也開始運營,鼓樓廣場、君盛廣場等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性強的大項目加快推進, IBM、SAP、甲骨文、豐樹物流、北京曠視科技、杭州先臨三維科技等一大批國內外行業領軍項目落戶。
記者了解到,鼓樓區在推進産業轉型中,可謂“加減乘除”一齊上。“除法”就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消除阻礙産業發展的不利因素,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
無錫:智造産業“風雲”際會
鎮江日報記者 梁和峰報道 氣溫接近40℃,無錫先導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卻是一片清涼世界。廠區水系荷花盛開,辦公室內環境雅致,即便生産車間也是清爽宜人。盛夏何來如此“清涼”工廠?皆因企業處在行業最高端。
“我們公司是全球最大鋰電池設備製造企業。生産動力鋰電池自動捲繞機,我們的技術世界領先,日韓設備也競爭不過我們。” 董事長王燕青介紹,先導的鋰電池生産設備效率,在同類産品的1.5倍以上,備受市場歡迎。全球80%的iPhone手機電池,都是由先導設備製造。
先導智慧只是無錫製造的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無錫企業攀上先進製造業的高地,用“高端、高新、高效”,演繹著“製造強,則無錫強”的産業強市故事。
佔據産業高端的無錫製造,對“風”和“雲”的利用把握,令人印象深刻。
與先導智慧同處無錫高新區的天安智聯科技,是一家車聯網公司。公司聯合創始人洪濤向記者描述了“車路人相聯”的智慧世界:駕駛人與汽車對話,前方路況實時看到,汽車保險、代駕、旅遊匯聚到一個平臺……實現這一切,只要裝上天安智聯的“智慧芯”。
目前,天安智聯的車聯網平臺,已擁有120多萬終端用戶,今年預計實現營收超3億元。相對不斷退出市場的車聯網同行,已躋身行業前三的天安智聯越活越好。
天安智聯的成功,與其把準了物聯網的“風口”有關。2010年,隨著物聯網産業在無錫興起,天奇股份和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等,共同投資成立天安智聯科技公司。“車聯網産業成長要與技術創新、社會發展同步,是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我們之所以沒有被淘汰,除了技術原因外,更多是由於了解其中的節奏,把握住了物聯網每次‘風來了’的時機。”洪濤説。
與抓住“風口”同樣重要的,是接入“雲端”。仍以先導智慧為例。去年,該企業與IBM合作的打造“先導雲”應運而生。在“雲端”,先導的設計師只需一個鍵盤、一個螢幕就可協同設計,一線工人每天刷卡“領任務”,進而實現了精準化生産。而像先導智慧這樣,通過大數據、雲應用讓製造越來越智慧的企業,在無錫還有很多。
在産業高端“風雲”際會,無錫製造轉型升級的步伐越發強勁。2017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77億元,同比增長18.2%,增速列蘇南第一。六大高技術行業合計完成産值1431億元,同比增長18%,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8.1%,高於全國平均6.1個百分點。
鹽城:“海上三峽”悄然崛起
揚州日報記者 鄒 平報道 一望無際的灘塗上,一幅蔚為壯觀的新能源立體開發圖卷次第展開:空中,幾百台大型風車迎著海風旋轉;風車下,成片成片的藍紫色太陽能電池板熠熠生輝;電池板下,是數千畝的魚塘,魚蝦嬉遊其間。
當“1+13”省市黨報環省行記者站上這片“風光”無限的灘塗時,無不震撼于眼前的壯觀景象。
這裡是鹽城東臺沿海灘塗綜合開發先導區。國內最大的“風光漁”一體化電站、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灘塗風光電産業基地就坐落於此,每年能生産1.2億千瓦時清潔能源,滿足8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鹽城擁有全省61%海岸線、70%灘塗,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産業得天獨厚。東臺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東臺在全國首創“風光漁”立體開發模式,上有風力發電、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養殖,實現沿海灘塗資源開發利用最大化。
以“風光漁”互補産業為基礎,東臺探索建設沿海灘塗綜合開發先導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積2.1萬畝,形成了風光漁互補、循環經濟、高效養殖、生態科普旅遊四大特色示範區,吸引了神華、中節能、華電、國機集團等一批央企落戶。目前基地內僅風力發電設備總投資就超過了50億元,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000兆瓦,可提供清潔能源近20億千瓦時,超過江蘇省的四分之一,成為首批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市)。
同時,基地創造性地利用現有灘塗地面發展特種高效水産養殖,首期面積4000畝,主要養殖鯔魚、脊尾白蝦等,形成了“上面風車轉、中間太陽曬、下面魚兒遊”的和諧新畫卷。
在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中,鹽城有10個海上風電項目入選,總規模達201.25萬千瓦,佔全省建設規模總量57.67%,項目數與規模總量在全國地級市中獨佔鰲頭。一個風光電“海上三峽”,正在鹽城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