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中國介入醫師年會在寧召開 專家稱:介入可診療數百種疾病
“中國的介入療法雖然起步晚,但目前已達到國際水準,在國內某些發病率高的病種上,治療水準更處領先地位。患者跑到歐美國家去做介入,完全沒有必要。”8月12—13日在江蘇南京召開的2017中國介入醫師年會上,相關專家指出,介入治療已在腫瘤、大血管、消化道疾病等數百種疾病診療中發揮作用,但目前醫院多學科間缺乏有效溝通、宣傳力度不夠,介入治療推廣受到制約。
2017中國介入醫師大會主席、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介紹,介入醫學既不同於內科的“吃藥打針”,也不同於外科的“開刀手術”,是在先進的影像設備引導下,通過置入體內的特種導管等微創手術器械,在體外進行操作和治療,具有損傷小、見效快、療效好等特點。
究竟哪些疾病可以選擇介入治療?江蘇省人民醫院介入放射科主任施海彬告訴記者,除了心臟支架介入術外,介入治療範圍可以説是“從頭到腳”。省人民醫院介入科這幾年的手術量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去年一年完成了4022台介入手術,排名前三的病種分別為肝癌、腦血管病和梗阻性黃疸。
滕皋軍説,我國肝癌不僅高發,且80%以上患者發現肝癌時已為中晚期,這類患者都接受了不同方法的介入治療,“肝癌介入治療包括局部消融治療和經導管動脈栓塞化療術等。一般而言,早期肝癌適合手術治療及射頻消融術;中晚期肝癌則進行介入治療;晚期肝癌則適合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和支持療法。”
南京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介入療法面臨的兩大問題是,醫院各學科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群眾的知曉率較低。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大約有1.5萬名介入醫師,與龐大的患者群體相比,數量遠遠不夠。本屆年會以“培訓和規範”為主題,為的是在保數量的同時也保品質。滕皋軍表示,將通過培訓完善規範制度,大力推進介入先進技術向基層醫院推廣,特別是對大出血等急危疾病、腫瘤等常見疾病的介入治療等方面,基層介入醫師應該熟練掌握,而神經介入等高難度的介入手術則需轉入上級醫院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