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西幹道沿線變“靜”變“美”,城市特色進一步彰顯——“橋改隧”,改變的不僅是交通

車輛行駛在城西幹道。 攝影 徐琦
“井字加外環”快速路網10月實現閉合
每個週日,住在江蘇南京卡子門附近的郭小燕都要帶著女兒去南藝跳舞。8月13日,舞蹈課照例8:30開始,可郭小燕和女兒7:50才出門,她説,這是她算好的“綽綽有餘”的時間,“從南京卡子門立交順著應天高架,從集慶門進入城西幹道隧道,一路過去差不多10分鐘就到南藝校門口了,算上停車和女兒換舞蹈服的時間,40分鐘完全夠了。”郭小燕對她這兩年來“陪舞”從未遲到過甚是得意。
城南駛往城北,城東趕往河西,城西幹道是很多南京人往返城市兩端的必經之路。5年前,經過此處,大多數人會儘量“繞行”,“2008年以後,隨著南京機動車數量激增,城西幹道越來越堵,一路的紅綠燈又特別多,從集慶門到草場門,時常一個小時也到不了。”住在江寧、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工作的季峰説,那些年,他沒少受罪,每天6點剛過就要從家往單位趕。
2012年3月17日晚10時,時長4.8秒的爆破聲後,水西門高架被爆破拆除,城西幹道“橋改隧”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啟動。
“拆除草場門高架、清涼門至漢中門高架以及水西門高架橋,新建草場門、漢中門、水西門3座隧道,同時拓寬改造集慶門隧道。”儘管工程結束已有3年,但對於當年直接參與建設的一位工程負責人而言,一切似乎發生在昨日,點點滴滴的“攻堅”如數家珍,“城西幹道東倚明城墻、西臨秦淮河,上下有運行中的各類管網,又與地鐵四號線交叉,多項施工新技術創下我市市政工程的建設之最。”他説,城西幹道地下的雨污水、自來水、燃氣、強弱電管線加起來有上萬根,當年光遷管線就耗費了大半年時間,而集慶門隧道段施工時,為保護明城墻,工程採用了獨特的“雙排樁”施工設計,對老隧道分段拆除……
3000多名工人,兩年日日夜夜的奮鬥。2014年1月1日,城西幹道除草場門隧道因受地鐵四號線施工影響還繼續圍擋外,從集慶門至清涼門,全線主線雙向6車道全面開放;2014年7月15日,草場門隧道段正式開放。至此,城西幹道橋改隧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我市“井”字形快速內環實現完全閉合。那天起,如郭小燕那樣,可以每天將出門時間精確到分鐘的市民數以萬計。
改造城西幹道,改變的不僅是城市交通格局,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山水城林”等特色進一步彰顯。
緊鄰明城墻的集慶門隧道口外墻裝飾,全部做成了城墻垛口狀;兩側高樓林立的清涼門隧道段,門頭用的是跳動的桔色,彰顯活潑現代氣息;清涼門隧道出來不多遠,清涼山與國防園實現了“手牽手”……一段一景的城西幹道,如今的綠化總面積超過了3萬平方米。
8月9日上午9點,記者在西止馬營48號小區附近採訪時,57歲的馬珞正好買菜回家。她用“真正體味到了生活的‘靜’與‘美’”評點這條道路對於生活的改變,“我家多年一直住在小區1單元1樓,緊鄰以前的水西門高架,那時,貨車一過,地上一層灰,桌椅跟著震,現在的生活一下子安靜了許多。”馬珞説,小區外,城墻腳下是碧波盪漾的秦淮河,道路兩側綠樹紅花相映成趣,“每年春天櫻花盛開,只能用一個‘美’字來形容,而到了秋天桂花盛開時,會不由自主地來幾次深呼吸。”
“開車人、沿線百姓、南京這座城市,都是城西幹道改造的最大受益者。”當年參與制定城西幹道綜合改造方案的南京城交院院長楊濤表示,于開車者而言,改造後的城西幹道通行能力和運行效率大大提升,行車平順性、舒適性獲得極大改善;于南京這座城市而言,老城特色得到改善和彰顯,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人居環境保護均具有重大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