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建築原地保護才是最優選擇
南京日報報道,最近,在南京市江寧區吉山鐵礦內,突然出現了一片古建築群。這並非倣古建築,而是貨真價實的老古董——整片建築都是從江西拆運而來,在這裡異地復建。由於這片古建築沒有任何規劃審批手續,被城管部門認定為違建,要求限期拆除。
無論現代建築或古代建築復建,都需要規劃審批,取得合法手續,否則就是違建,理應叫停拆除。不過,是否取得審批只是程式問題,老宅子“搬家”到底是保護還是災難,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學術界和收藏界對此爭論不斷,但無論支持者或反對者,都認同原地保護才是保護古建築的最優選擇。支持異地重建的專家學者,只是視之為權宜之舉,是現實條件下唯一可行的選擇。
古建築收藏家趙文龍講過一個故事,他在安徽農村收舊傢具時,眼見一棟兩百年曆史的老屋倒塌,所有構件被拆散拍賣,長達12米的銀杏木主梁被農民切割瓜分,一切煙消雲散。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流轉中,最先被推倒破壞的就是古建築,類似上面的情景在大江南北上演著。古建築收藏家購買、遷移和重建民間老宅,或許動機不一,保護措施未必盡善盡美,可如果沒有他們,大部分老宅早已徹底湮滅。
然而,包容異地重建,肯定民間收藏家的努力和貢獻,並不意味著這就是老宅子的最好歸宿。古建築保護與一般的古玩文物保護有明顯區別,首先是其體量龐大,包括屋墻、傢具、門窗、牌坊、拴馬樁等等構件,無法像小物件一樣束之高閣,必須整體保護,妥善維護。收藏家們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熱情可以理解,但古建築異地重建是一項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知識儲備,民間人士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次,古建築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豐富,包括周邊的地理堪輿、氣候生態、人文風貌,如果與原有環境割裂開來,古建築蘊含的信息就不完整了,價值也會大打折扣。辟如將一座徽派民居搬到北京去,或在上海復建一個北京四合院,都會顯得突兀和不倫不類。因此,保護古建築並非單純保護老房子,而是保護一個原生態的社會環境。異地重建的古建築,一旦運作不當,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變成景點而非古跡文物。
歸根結底,古建築保護是國力的體現。近年來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大力推動了古建築的保護。目前,江西、安徽等地正在開展古建築登記、編號工作,嚴格控制買賣行為,嚴禁跨省買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宅同樣難離故土,在原生態環境下對古建築進行修繕維護,並進行文旅、非遺項目的綜合開發,才是符合文保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的最佳方案。
為了歷史和文化的延續,社會各界應該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原地保護古建築,民間收藏家同樣可以發揮作用,只要保護好老宅子的文化基因,遵循修舊如舊等工藝規範,保護和開發的機制、方式盡可以多元多樣,做更多的探索創新。讓更多的老建築與人發生關係,與地域文化發生關係,才能在傳承中體現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