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緊抓創新發展機遇 打造招商引資“升級版”為區域轉型發展造就強大“動力源”
從高空俯瞰,外形時尚的高樓林立,城市規劃道路四通八達,成片水系綠化點綴其中,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有著現代化都市的既視感。而當步入其中,人們會驚訝地感受到,這片管轄面積91.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涌動著轉型發展的脈動。
蘇州相城區委四屆六次全會,吹響了全區轉型升級新的號角。在這樣一個發展機遇期和轉型升級關鍵期,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相城唯一一個國家級的産業發展平臺,在相城經濟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面對發展的新契機,開發區上下正全力貫徹全會精神,按照轉型升級的方向與路徑開拓創新,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加大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激蕩招商引資新活力。
“兩核一新”提升招商精度
開發區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開發區引進項目達38個,總投資41.76億元,註冊資本11.05億元。累計新增註冊外資額2458.98萬美元,新增實際利用外資額1383.42萬美元,新增項目源近百個。
成績單的取得,得益於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深入開展。“開發區邀請了全球知名的諮詢公司做産業規劃的研究。在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和人工智能‘兩核一新’三個大産業方向下,細化了8—10個産業領域作為開發區未來重點轉型的方向。”據相城區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沈磊介紹,諮詢公司已為這8—10個領域細化了産業鏈的分析,並且也列出了這些産業鏈上國內外知名的廠商,未來,開發區將根據這份産業規劃按圖索驥去招商,致力於構築起一個現代産業的新體系。
産業的規劃和細分正引領著開發區産業的高端化、集群化發展,提升了招商的精準度。目前,國內汽車玻璃行業龍頭福耀集團在開發區投資建設一個世界頂級的汽車玻璃研發生産基地。天合、賽峰等一批世界500強汽車零部件企業項目在開發區相繼落戶投産,吸引越來越多的汽車零部件相關企業來開發區投資。世界500強企業樓氏電子、泰連連接器,上市企業吳通通訊、易德龍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在開發區發展壯大。
以商招商 “引鳳來棲”
今年5月份,開發區組織了一次區內企業家的集體培訓,幾十位企業的一把手一起遠赴北京,聽智庫專家們講解“天下大勢”和“企業管理”,收穫頗豐。政府對企業和企業家的態度,這個好口碑一傳十,十傳百,形成了以商引商的良好態勢。
和企業的密切聯繫中,開發區正以商引商“引鳳來棲”。招什麼樣的商呢?招這個企業上下游附加值較高的企業。“如果能夠落戶,政府會給落戶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這也間接給推薦的企業降低了運營成本。”在根據産業規劃引領主動招商的前提下,開發區正在通過已有骨幹企業推薦,補充完善産業鏈條。
企業引進來,關鍵是要服務好。開發區在初創型的企業、具備成長性的企業和已經成熟的三類企業當中,注重建立選苗的機制,找出這三類企業中的重點企業進行培育、扶持和幫助。
實施新一輪改革,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開發區為此也進行了機構體制改革,把經濟服務的一線職能劃到了街道。開發區以往是街道偏重於社會管理,開發區偏重於經濟發展,這就導致了街道和板塊上的企業交流很少。把經濟服務的一線職能交給街道,讓他們熟悉企業的需求和情況,幫助企業解決普通問題。原來負責企業發展的經發局將更加注重宏觀經濟的分析和重點企業的培育。
“騰籠換鳥”挖掘發展潛力
開發區一家從事外貿行業的企業,原先一半廠房用於生産,另一半廠房用來出租。開發區相關人員掛牌督導、專項服務,助力企業實行“騰籠換鳥”,將閒置的廠房利用起來,引進新設備進行生産。
“騰籠換鳥”,是不是要把小企業淘汰,換來大企業、大個頭?經過週密的論證,開發區正在逐漸統一思想:所謂“騰籠換鳥”,並不是簡單地騰小鳥換大鳥,也不是一概淘汰傳統的工業企業,而是要下決心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但達不到標準的企業,堅決清退,從而倒逼企業轉型發展。
通過“騰籠換鳥”對現有産業優化提升,換來新的産業、新的體制和新的增長方式,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按照這一思路,開發區一手加快城市開發,一手淘汰落後産能。區內的三個板塊,漕湖街道目前已具備了成片開發的特色,到明年年底,環漕湖的區域的拆遷任務將全部完成,將可引入新項目進行生産開發;北橋和澄陽街道將進一步結合城市更新淘汰落後産業,騰出新的發展空間。開發區的潛力,正在通過騰籠換鳥進一步挖掘出來。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強體制機制配合的力度,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地、快速地實現開發區的工業産值破一千億的目標。”沈磊表示,“開發區將緊密圍繞區委四屆六次全會的要求,率先完成産業轉型升級,助力全區用較短的時間完成産業層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