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面對投放叫停、城管清拖、小區禁入,專家建言:別把共享單車當成“洪水猛獸”
今年以來“高歌猛進”的共享單車,近期被有關部門“猛踩剎車”。繼廣州、鄭州之後,本月起南京、上海對新車投放説“不”,南京還要求所有共享單車上牌。與禁止投放並行,各大城市還加大對共享單車清拖力度。《新華日報》記者8月24日從南京有關部門獲悉,南京市清拖單車累計已達三四萬輛。南京多數高檔小區也禁止共享單車入內,河西某小區不惜購置了一批小推車,以取代單車騎馱貨物進小區。
除了發展受限,認為共享單車“野蠻生長”“氾濫成災”的聲音也不絕於耳,頗有“污名化”的趨勢。
“不管多麼不受‘待見’,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共享單車給市民帶來很大便利,老百姓很歡迎!”東南大學交通與法治中心副主任顧大松説,南京網租自行車半年擴容50多萬輛,註冊用戶685萬人次,每天騎行人次超過200萬,足見這種交通新業態的蓬勃生命力和受歡迎程度。
“本質上,共享單車就是自行車,而自行車交通是世界上廣泛認可、許多發達國家正大力推行的綠色交通方式。”南京城交院董事長楊濤説,共享單車通過“互聯網+自行車”,有效接駁地鐵、公交,融入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日換手率多達四五次,已是公共交通的有力支撐。專家認為,城市不限小汽車卻限投自行車,這種選擇值得商榷。
但是亂停亂放,的確也是共享單車的“最大軟肋”。雖然南京共享單車擁有量不足小汽車1/4,“佔停面積”相對於小汽車更是微不足道,但由於缺乏準備,這支“交通新軍”讓城市一下子手足無措,人行道、慢車道、甚至綠化帶內,都有亂丟亂停現象。對此,城管的處置多是清拖,導致主城不少集中停放場地“車滿為患”。
那麼城管費心費力地清拖單車、找場地存車,為何不能就地歸置整齊呢?“清拖,是對單車企業的懲戒,客觀上,許多主次幹道、窗口地區也實在無處可停。”南京主城某區停車辦負責人介紹,像南京漢中路沿線的新街口地區、江蘇省中醫院門前,非機動車停得滿滿噹噹,共享單車要麼塞在電動車的夾縫裏,塞不下就停到人行道、慢車道上。整個中山東路沿線“非機停放區”應劃盡劃,可由於空間跼踀,加上沿路許多單位、商家門前廣場拒停非機動車,讓單車停放更加捉襟見肘。
“共享單車就像一面鏡子,照出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的許多不足。”顧大松認為,多數城市的規劃建設、路權劃分長期以來“以小汽車為導向”,道路“越修越堵”,甚至擠佔慢車道、人行道滿足機動車通行,導致非機動車停放、騎行環境惡化。此外,許多商家、小區“自掃門前雪”,把本應承擔的非機動車停放責任推給城市道路,雖然落得個“自身清凈”,卻造成整個城市非機動車交通的“公地悲劇”。
讓共享單車健康發展,不僅要補上城市短板,還要樹立共治思維。8月初,國家十部委聯合發文《鼓勵和規範共享單車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共享單車在更好地滿足公眾出行需求、有效解決城市交通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構建綠色出行體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車輛亂停亂放、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等問題。該指導意見要求, 完善自行車交通網絡,積極推行自行車道建設,在商業區、公交站點、交通樞紐、居住區、旅遊景區周邊規劃自行車點位。
“國家對共享單車的發展很寬容也很期待,以‘鼓勵和規範’為主,而不是‘打壓和限制’。”顧大松提醒説,“鼓勵”就要多扶持多投入,不是向共享單車“潑冷水”,更不能視其為“洪水猛獸”。
引導單車服務城市,亟待糾偏“整治思維”,樹立“服務意識”。由於各單車公司還在“砸錢圈地”,線下管理人員都很少,南京市交通局長陳雷建議,單車公司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購買服務”,維護停車秩序。秦淮區城管局長盧傑也認為,和單車企業“互掰”沒有出路,清拖也不是好辦法。他們在新街口、夫子廟窗口地區和單車公司建立聯合巡查機制,引導企業分時段、分區域有序停放單車,同時組織停車收費員、環衛工人管理停車,取得了很好效果。
“但是城管衝在共享單車管理一線,停車員、保潔員工作量增加了卻沒有相應補償。”顧大松認為,在城市路網格局、停車空間短期難以根本改善的情況下,換個思路做好服務,是現實可行的辦法。他認為,南京公共自行車7年才發展8萬輛,使用率遠不如共享單車,卻號稱每輛車要投資7000元,只要摳出零頭補償城管等部門的道路環境維護人員,停車秩序也會立馬改觀。“合肥計劃投資5億元發展公共自行車,如今這項工作也停了,因為共享單車無需政府投資,發展更快。政府做好環境和服務,推動共享單車健康發展,比親力親為發展公共自行車要有效率得多。”顧大松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