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25日,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在劍橋大學正式開通運行。該項目由劍橋大學“康河計劃——保護即將消失的世界”項目組主辦,江蘇藝術基金資助,中國崑曲博物館(蘇州)和全國7家崑曲院團支持。

蘇州昆劇院的兩位青年演員為觀眾表演崑曲選段
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徐耀新,中國駐英大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項曉煒、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副院長Stephen Cherry共同點擊開通數字博物館。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總會長單聲先生等僑界名流,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Alan Macfarlane、劍橋大學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副館長Mark Elliott等出席開館儀式。
開館儀式上,來自蘇州昆劇院的兩位青年演員為觀眾表演了崑曲選段,活動現場還邀請了多位藝術家現場作畫,通過“外國藝術家眼中的中國崑曲”系列作品更好地推廣中國崑曲這一古老藝術。
徐耀新在致辭中表示,崑曲起源於江蘇,後由江蘇擴展到全國並傳向世界。江蘇建有全國唯一的由國家文化部批准和支持的中國崑曲博物館,中國昆劇節也永遠落戶于江蘇。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項目得到了全國7家崑曲院團的傾力支持,匯集了中國與劍橋大學保存的崑曲藏品,江蘇兩任省長先後致信予以充分肯定。該項目的建成是多方合作的成果,是全球共享崑曲藝術的新平臺,這既是中英“黃金時代”大框架下,把江蘇的精彩傳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國際合作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嶄新嘗試。
Stephen Cherry介紹了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康河計劃——保護即將消失的世界”實施30年來的總體情況和主要成果。他希望通過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項目加強與中國、與江蘇在文化藝術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為傳承人類文化遺産做出貢獻。
項曉煒代表中國駐英使館對“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的開通表示祝賀。他説,人文交流是中英關係三大支柱之一,地方文化交流與項目合作是近年來中英人文交流的新亮點和生力軍。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開通運行,是2017年兩國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事件,希望以此為契機,為兩國文化交流合作注入新動力。
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是世界首個中英雙語的崑曲數字博物館。該項目以崑曲為研究對象,借助於劍橋大學“康河計劃”實施30多年來積累的一整套分析研究方法,初步實現了智慧化展示。在視頻演示方面,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用戶可以通過VR眼鏡實現在劇場、戲臺、園林等多重實景360度觀賞崑曲的效果;在實物陳列方面,通過高清3D技術,可以放大、旋轉,多角度觀察崑曲歷史實物;在史料整理方面,採用了最新的數字化掃描與修復技術,成功修復了一批極為珍貴的上世紀老一輩崑曲藝人視頻資料。
目前,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已徵集崑曲實物資料370多件,演出和教學視頻100多部,研究文獻70多篇,總數據量超過6TB。未來,“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將進一步豐富展出內容,加強合作研究,並將積極與國內外的新媒體平臺對接,使崑曲數字博物館的成果應用其中,加強手機端適配的功能開發,持續提升崑曲數字博物館的影響力和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