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準,國務院日前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計劃》指出,國民營養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居民營養不足和過剩並存、相關疾病多發等問題。針對婦女、兒童、老年人的營養攝入和慢性疾病患者的食養等問題,江蘇省中醫院武建海、江蘇省人民醫院主管營養師趙婷以及南京鼓樓醫院臨床營養科王淑安三位營養科專家有話説。
養生知識誤區多 提高警惕勿中招
趙婷醫生將目前普遍存在的營養攝入誤區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人群“以為自己吃得很好”,認為“食品越貴越好、營養越多越好”,盲目購買名貴食材或進口保健品大補特補,收效甚微的同時還會造成體內營養素過剩、代謝異常。第二類人群“不敢吃得太好”,由於遺傳病基因、年齡增長、體質虛弱等因素自主選擇不吃葷、不吃米飯。殊不知弄巧成拙,造成如肌肉減少、肌力下降等營養素缺乏的問題。這兩種誤區的根本原因都是缺乏對自己身體狀況的科學認識。
吃雞蛋不吃蛋黃、蝦和維生素C不能一起吃、榴蓮牛奶一起喝容易暴斃,不吃飯就能夠餓死腫瘤細胞……這些在朋友圈瘋狂轉發的“偽科學”缺乏科學依據,片面狹隘,需要提高辨識能力。“不談劑量的食物中毒都是耍流氓。”武建海醫生玩笑道。
孕婦膳食學問大 兒童肥胖早預防
“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位列《計劃》六大行動之首,關於孕婦膳食,醫生們普遍強調要密切關注體重變化。武建海醫生介紹,暴飲暴食不僅可能導致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脂血,還可能會生出體重超標的“巨大兒”。對此,趙婷醫生則建議,孕婦首先要保證營養均衡,其次要突出重點,多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建議孕期持續補充葉酸。“雞魚肉蛋是理想的優質蛋白,同時還要搭配粗雜糧等膳食纖維,”王淑安醫生補充道,“飲食不要過量,分餐是最推薦的方式。”
目前我國主要大城市0—7歲肥胖兒童已達476萬。肥胖是萬病之源,肥胖兒童不僅呼吸系統疾病多發、肝功能易受損、糖耐性下降,與同齡正常體型孩子相比,在智力、情商、運動能力方面都有發展緩慢的趨勢。除了少鹽、少油、少糖,均衡飲食之外,醫生們都建議優選零食,用酸奶、堅果來代替空白營養素、只含能量的薯片等垃圾食品非常重要。趙婷醫生建議,肥胖兒童應找綜合醫院專業人員進行綜合評估,實施減肥。
疾病調養靠堅持 個體情況需重視
俗話説,千金難買老來瘦,50—59歲是成年人最容易發胖的階段,如果不多加注意,糖尿病、高血壓也會找上門來。因此維持理想體重(身高釐米數值減去105)是貫穿當代人一生的健康課題。據了解,中老年飲食中要適當增加優質蛋白,每日蔬菜約500克,水果200—300克,保持規律鍛鍊和積極心態。
對已有“三高”症狀的病人來説,達到理想體重對血糖、血脂的穩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雜糧攝入應佔食物攝入總量的1/3—1/2,嚴格控制鹽分、油脂攝入。王淑安醫生建議,“三高病人應以湯、菜、肉、飯的順序進食並保證三餐時間固定、用藥固定。”
癌症病人飲食可以參考《中國腫瘤營養治療指南》,建議諮詢營養師針對個體情況制訂相應膳食方案。王淑安醫生介紹,由於腫瘤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癌症病人應當高能量飲食,每日油脂攝入在25—60克之間,高蛋白飲食以維持代謝,低糖飲食以保證血糖穩定。用雜糧粗糧代替精細糧,這也是重要的癌症預防措施。
專家總結,“大家普遍明白什麼樣的飲食對身體有益,但能夠堅持的人很少。”慢性病的調養主要靠的是良好飲食生活習慣的長期堅持,“三高和癌症病人的個體差異實在巨大,我們還是建議諮詢專業的營養科醫生,評估後定制最科學有效的個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