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開始,包括江蘇在內,我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原則上小學一、二年級每週不少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科學精神應該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基本素養,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科學來奠定正確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乃至世界觀。2001年實施新課標後,自然課被更名為科學課,開課年級為三至六年級,而在現實中,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很多幼兒園都會組織科學活動,孩子們也會閱讀科學相關的繪本畫冊。相比之下,小學一、二年級在科學素養的培育上出現了斷層。
教育部推出新的科學課程標準,第一個目的就是貫通科學教育體系,做到“從娃娃抓起”。此舉也符合國際科學教育的主流模式,有助於建立系統的知識架構,激發和保護低幼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為今後的求學生涯打下良好基礎。
本次調整不僅改變了科學課的起始年級,也修訂了課程目標,即變“啟蒙課程”為“基礎課程”,其重要性和地位都大幅上升。然而問題在於,過去多年來,中小學對科學課並未給予足夠重視,課程設計、師資力量、教輔材料等方面都有不少欠賬。面對教育部提出的新目標,學校能否保質保量完成,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2015年,中國教育報刊登專題報道《中小學科學課成了“雞肋”》,文章指出,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存在看多做少、虛假探究、資源匱乏等諸多問題,在一些學校,科學課一學期也上不了幾節,淪為“副科中的副科”。現在,即使校方迅速改變觀念,將科學課提到應有高度,可硬體軟體上的差距仍然存在,必須舍得投入,下大力氣彌補才行。
隨著後工業時代的到來,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公民素質的高低,既決定了個人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也關係著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全民科學素質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面向未成年人的科學教育,對提高國民科學素質起著根本性的基礎作用。站在這樣的高度,學校在推動科學課建設時,要樹立起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如果對科學課的重視仍停留在紙面上、仍處於應試教育的支配之下,無疑是因小失大,誤國誤民。
在科學課新課標的具體教學內容上,也體現出“務實”的新導向,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與語數外相比,科學課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教會孩子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評價機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讓科學課上得更“科學”,將是這個秋天中小學最重要的命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