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思路改進方法,更好服務市民百姓 南京市社會建設創新十佳案例揭曉
9月4日下午,2017南京市社會建設創新案例現場評審暨頒獎大會舉行,50個進入決賽的創新案例現場評審。來自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分管領導、社工師、社會組織負責人、社區居民代表等100人組成的評委團仔細比選後,南京市公安局“創新打造警務工作服務站,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等36個案例分別獲得“十佳案例”、“典型案例”和“優秀案例”稱號。
據悉,此次徵集推選由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主辦,南京市委社建工委、市民政局承辦,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協辦。自3月啟動申報以來,共徵集到各部門、各區及企事業單位的230個案例。經過網上投票、評審組評分、專家評分,推選出50個案例參加現場評審。
南京日報記者發現,獲獎的36個案例中,既有基層治理導向的系統設計,又有紮根基層的創新辦法。在南京的繁華地段,有近30個豎著“110”巨大標誌的房子,這正是市公安局打造的警務工作服務站。小到民事糾紛,大到刑事案件,還有救助幫扶,這裡全都受理。通過屯警街面、警務前移和動態尋訪,大大提升了城市治安防控效能,真正讓警務服務出現在尋常百姓身邊和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鳳棲苑社區探索出“蜂式”服務法,把社區裏的黨員志願者分片劃為七個網格,每個網格由一個網格長和一到兩位網格員進行引導,提高了社區工作人員在“網格”中收集和解決問題的速度。每週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通過網格會議來解決,縮短為老百姓辦事的時間。
此外,還有不少創新案例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新技術,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拓寬市民參與社會服務管理的交流渠道,“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棲霞區市場監管局的“‘不見面’審批讓服務零距離”項目,成功開發應用“市場主體不見面審批系統”,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同步開發“信用準入審批系統”,有效解決“不見面”審批中對申請人真實身份和真實意願的即時查驗。比如,用手機或電腦的攝像功能,對申請人實行遠程人臉識別等。
“基層是創新的源頭活水。充分展示基層探索實踐併發掘優秀經驗,是發展所需、基層所盼,也是市委社建工委的職責所在。”南京市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社建工委書記孫惟勤表示,2017年參評的創新案例更加注重思路創新、內容創新和方法創新,大多數案例已形成成熟固定的實施方法,創新特色顯著,有較好實施效果和較強示範意義。接下來,南京市委社建工委將把創新案例轉化為可借鑒的經驗、可複製的典型,打造南京社會建設創新的新品牌、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