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留罐時間越長越好? 聽專業醫生怎麼講

最近武漢的一市民在家中自行做拔火罐治療,誤以為留罐時間越長越好,後來留罐時間太長,取不下來,只好電話報警,消防隊員採用鋸子割下罐子,這位市民這才擺脫尷尬局面。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正確認識中醫火罐療法呢?是不是留罐時間越長越好呢?南京市玄武區後宰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灸康復科吉成軍醫生給大家來科普。
吉成軍醫生介紹,很多人可能當做笑話看完這篇報道,但作為專科醫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中醫適宜技術的特點就是簡、便、廉、驗,也得到民眾的認可。隨著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民眾對此需求迫切,我們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得還不夠,給老百姓的養生保健帶來不少誤區。
吉成軍介紹,火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産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淤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採用的罐體也分竹罐、陶罐和玻璃罐。隨著時代的發展,罐體材質也在發生變化,陶罐在古代應用較多,現已淘汰。後又出現抽氣罐,因操作簡單被人們所接受,新聞中的市民就用的此類罐。竹罐價格低廉,不易破碎,被運用較多,還可以配以羌活、獨活、防風、木瓜、桑枝、川斷、牛膝、杜仲、艾葉、雞血藤、川芎、當歸等祛風活絡的中藥,將一大鍋投入火罐一起煎煮,做成藥罐。在臨床應用的方法種類很多,有停留在某些穴位上的叫做留罐,有在某些穴位上,不停拔取的叫做閃罐,還有在某條經絡來回推動的叫做走罐。還有先用梅花針或三棱針在局部叩刺或點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內出血的刺絡拔罐。具體不同的病症,採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選擇。
在門診中經常遇到一些患者,一來就説自己濕氣很重,要求拔罐治療,這樣理解火罐療法的適應症是不全面的。火罐療法能調理很多方面的功能,其適用範圍較為廣泛,如風濕痹痛、各種神經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經、頭痛等,還可用於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暈等臟腑功能紊亂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紅絲療、毒蛇咬傷、瘡瘍初起未潰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在日常養生保健中使用火罐療法要注意幾點:
(1)操作禁忌:拔火罐時切忌火燒罐口,蘸取的酒精一定要擰幹,不能滴灑否則會燙傷皮膚;留罐時間冬天不宜超過10分鐘,夏天皮膚出汗較多,不能超過5分鐘。糖尿病患者更應注意縮短時間,否則會損傷皮膚。抽氣罐不能抽吸太緊,注意皮膚顏色的變化。
(2)部位禁忌: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心臟、大血管部位、下腹部,均不宜拔罐。婦女經期、懷孕期,腰骶部禁止做拔罐治療。
正確了解火罐療法的操作方法和臨床應用對中醫養生愛好者來説非常有幫助,就不會走進拔火罐的誤區,還能夠幫助周圍的人了解中醫適宜技術,讓中醫適宜技術惠及更多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