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參加了“第十三期南京志願服務者心聲分享會”,分享會主題是:開展助老志願服務,弘揚孝親敬老美德。“不老愛情”老年人精神關愛公益項目團隊、“益畝良田”鄉村空巢老人關愛志願者行動項目團隊、“愛在夕陽”科技助老項目團隊、秣陵敬老院五保老人分級心理服務項目團隊,分別在本次分享會上介紹了本團隊助老項目、助老成效、助老心得。一個突出感覺是:南京助老志願服務越來越“精準”了。
高齡化社會和長壽時代已同時來臨。《2016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近半個世紀人類預期壽命增長了5歲。2015年,全球人均壽命為71.4歲,中國人均壽命為76.1歲。這意味著,養老需求巨大與有效供給不足矛盾更突出了。所以民政部要求,加快推進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通俗地講,就是養老服務不僅要有足夠量,而且要“精準”。無疑,這也是助老志願服務方向。
老人之需與公益組織之供精準對接,正是南京助老志願服務最可讚之處。
一是“老有所求、我有所供”,更加注重精神關愛。助老實際上有三大方面:經濟補助,生活照料,精神撫慰。過去,我們比較重視前兩方面,精神撫慰是塊短板,南京助老志願服務正在補齊這塊短板,比如“不老愛情”精神關愛公益項目,幫老年夫婦拍攝婚紗照、記錄老人愛情故事,讓許多老人體驗到“青春”。為緩解空巢獨居老人心理壓力,南京不少社區還開通了“心連心”關愛熱線,開設了“陽光心靈茶吧”。通過創新思路和辦法,以專業化服務給老人更多精神關愛,方能處處見到“老有所樂”。
二是“老有所急、我有所供”,更加注重科技助老。比如“愛在夕陽”科技助老項目團隊走入社區,以個性化教學教老人使用智慧手機,幫助老人掌握網絡交流工具,等等。今天,許多老人之所以感到苦悶,已不是因為生活有困難,而是感到自己被時代淘汰了。年輕人樂於接受新工具,老人不善於使用新工具,差距就拉開了。老人若善於使用新工具,不僅生活會更便利,而且能更好地實現“老有所為”。“科技助老”,多多益善。
三是“老有所缺,我有所供”,更加注重關愛鄉村空巢老人。“老去是一個團體運動”,這是説老人更需要群體活動。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供給不足、地域和經濟局限,使得農村空巢老人更難融入“團體運動”。給鄉村空巢老人更多關愛,讓這個薄弱環節不再薄弱,關係到鄉村老人幸福,更關係到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持續發力。
“走對門、找對人、做對事”,助老志願服務精準化不僅弘揚了敬老美德,而且為補齊養老短板,推進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