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舉辦傳統技藝技能大賽為平臺——鄉土人才,香起來
經過8個月的精心籌備,10月9日,首屆鄉土人才傳統技藝技能大賽總決賽在南京拉開帷幕。來自江蘇全省的藝術大師、能工巧匠匯聚南京國際博覽中心,上演最炫“民族風”。觀眾不僅可以現場觀摩選手比賽,還可以近距離目睹各門類、各流派技藝大師的絕技絕活,感受歷史經典文化的魅力。舉辦這次大賽,讓優秀鄉土人才脫穎而出,是為了營造尊重鄉土人才、關心鄉土人才、愛護鄉土人才的濃厚氛圍。
鄉土人才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推動我省“兩聚一高”新實踐的重要力量。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指出,我們既要有站在學術前沿、掌握關鍵技術、引領産業發展的標誌性領軍型人才,也要有掌握絕技絕活的能工巧匠、擁有獨門手藝的鄉土人才。要建立鄉土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加強跟蹤指導服務,對有突出貢獻的給予獎勵,讓鄉土人才香起來。
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江蘇,是傳統文化棲居的家園,是鄉土人才成長的搖籃。我省每年職業技能鑒定的工種中,有138個鄉土人才從事的傳統工種,如紫砂陶製作、刺繡、印染、明式傢具、漆器、木雕、核雕、彩扎(風箏、燈彩)、剪(刻)紙、面(泥)塑、農民畫、玉雕、水晶雕刻、盆景製作等。全省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鄉土技能人才總量達500萬人,接近技能人才總量的50%。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土人才,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政隆,江蘇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黃莉新,江蘇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郭文奇等先後對鄉土人才建設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把鄉土人才作為三支重要人才隊伍之一,注重保護和發揮鄉土人才作用。圍繞“讓鄉土人才香起來”,江蘇省陸續制定了富民增收33條、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等,實施了包括舉辦傳統技藝技能大賽在內的一系列鄉土人才工作舉措。江蘇省鄉土人才系列關愛行動也陸續展開:實施百萬鄉土人才培訓工程,建成亂針繡、藍印花布、絲翎檀雕等7個鄉土人才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32名鄉土人才獲省技術能手稱號,近1000名鄉土人才榮獲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近3000名,宜興紫砂工藝高級技師夏淑君還獲得了中華技能大獎。 各地創新實踐推陳出新。南京市高淳區評選第一批“鄉土專家”,給予獎勵和定期療養、體檢;無錫出爐“太湖人才計劃”2.0版本,對擁有本土技術的人才,參照享受江蘇省“333”工程培養相應待遇;南通打造四大類鄉土人才傳統産業,建成七家歷史經典産業技能大師工作室;揚州創新舉辦“綠揚金鳳”鄉土人才眾創大賽,提升鄉土人才創新創業能力……
傳統技藝緊跟時代步伐。無錫惠山泥塑傳承人匠心獨運,生産規模持續擴大,新産品、新工藝不斷涌現;蘇繡藝術家姚惠芬將蘇繡精華繼承傳揚,首創全新刺繡技法“簡針繡”;藍印花布的守望者吳元新,1997年創辦藍印花布藝術館,先後赴海內外展覽30多次,接待中外賓客50多萬人。朱軍成、呂存、陳加國、鐘錦德、張喜平等一大批藝術大師們潛心鑽研,開拓創新。
鄉土人才提升“中國鄉土”品質,打造特色名片,發展特色産業,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
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400多家繡莊、8000多位繡娘繡出年銷售額10億元的大産業;宜興丁蜀鎮,10萬工人每年用泥土摶出78億元的銷售額;南京金箔集團聚力金箔産業,金箔産品年銷售收入80多億元;東海水晶,20萬産業工人每年給家鄉帶回100億元收入。常州梳篦、興化木船製造業、南通紅木雕刻也先後規模化、産業化,不僅解決了鄉親就業,還成長為全國聞名的富民産業、優勢産業。
目前,江蘇省正在開展鄉土人才摸底調查,建立鄉土人才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加強鄉土人才建設的頂層設計,從政策層面統籌考慮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在鄉土人才的發現、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等方面,有的放矢制定政策,實行省、市、縣聯動,共同推進,讓鄉土人才真正“香”起來,多起來,強起來,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