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大校長劉偉在寧解讀供給側改革關鍵在制度創新和發展理念轉變
10月12日,江蘇省人才辦、省科協等聯合主辦的江蘇創新創業大講堂在蘇寧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作《中國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報告。
劉偉説,2016年,中國經濟總量是74多萬億,佔全球14%,排世界第二位。改革開放38年,中國GDP的增長率9.5%左右,在全球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的記錄。我國經濟有可能在2020年實現向高收入階段的跨越。在這一階段,中國既面臨著新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
劉偉介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調控目的、著眼點和政策作用,是通過影響生産者和勞動者,提高其效率和積極性,使得競爭力和勞動生産率不斷提升,在效率提升的基礎上推動産業結構升級。市場創新的主體恰恰是企業和勞動者。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兩個重要層面:制度創新和發展理念轉變。”劉偉説,經濟制度創新主要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保護企業的産權,保護公平競爭的環境,避免政府對企業公平競爭的隨意否定。中國是一個大國,有中央政府、各級地方政府,産業不同、企業不同、地區不同,依靠全國統一的總量調控肯定不現實,需要因地制宜,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