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城墻修繕有了“標準” 技術導則近日出爐,砌築墻體灰縫厚度精確到毫米

馮芃 攝
技術導則近日出爐 砌築墻體灰縫厚度精確到毫米
為了提升“中國明清城墻”申遺城市的城墻整體保護水準,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指導意見,由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與東南大學聯合編制的《南京城墻保護與修繕技術導則》近日出爐。待文物主管部門審批後,該導則將作為城墻保護修繕、搶險加固以及市政設施改造等涉及城墻的工程行為規範,為今後城墻修繕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原真性保護減少過度干預 斷裂寬度小于5毫米暫不處理
墻體出現鼓脹裂縫、磚塊發生鬆動脫落、黏結材料流失……面對南京城墻的這些“病灶”,什麼情況下需要搶險修繕?哪些情況要避免過度干預?在編寫導則期間,專家根據南京城墻的形制、構造特點並結合以往工作經驗,給出了詳盡細緻的“指導意見”。
導則提出,南京城墻本體的保護與修繕應堅持文化遺産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保持南京城墻原形制與原結構,盡可能減少對南京城墻本體的干預。
城墻本體上已出現但尚不構成顯著安全隱患的裂縫、鼓脹或傾斜等損傷,在未採取有效處理措施之前,應加強定期監測,結合監測數據對損傷狀態的發展趨勢和對安全性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如發現存在安全隱患,再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評估,進行搶險加固或一般性維修。
出現風化、鬆動的城磚砌築構件,經評估確認不足以威脅城墻本體結構安全的,不得進行替換等過度干預。如確需替換或剔補,必須保持原形制,且優先使用舊城磚。
墻體上的城磚斷裂寬度不大於5毫米、條石斷裂寬度不大於10毫米,或者斷裂寬度分別大於5毫米和10毫米,但監測數據與相關分析表明尚不構成安全隱患時,此類裂縫可不進行加固處理,但需採取措施防止雨水沿裂縫滲透到墻體內部。
修繕材料優先用老城磚 砌築墻體灰縫厚度精確到毫米
在不影響城墻本體安全及外觀的情況下,城墻本體的保護與修繕設計應優先採用城磚、條石等原材料,當城磚儲存不足時可採用倣古城磚。導則中對修繕所用的舊城磚和倣古城磚,也設置了嚴格的“技術門檻”。
比如,用於修繕墻體的舊城磚,外觀需無明顯風化、脫落現象,外表未出現裂縫,吸水率不超過15%。倣古城磚要選用黏土燒結磚,外觀無裂縫、掉角現象,表面顏色、幾何尺寸與舊城磚一致,吸水率不超過18%。
如舊材料不足,在不影響外觀風貌的前提下,提倡使用新型、綠色和生態建築材料。新材料應穩定、耐久、與舊材料連接可靠且對舊材料不造成損傷,同時具有可識別性。
導則提出,城墻本體的邊墻應採用耐水性粘結材料進行砌築,而砌築墻體的灰縫厚度也精確到毫米級別:15—20毫米。
深根系植物成安全隱患 城墻兩側8米內不得新種喬木
遍佈城墻沿線的各種綠植,曾被不少市民視為南京城墻的“綠粧”,但調查研究發現,城墻上的雜樹雜草尤其是深根系植物,其根系會深入城墻內部,導致城磚被撐開、鬆動進而膨脹、斷裂,對城墻結構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為此,導則中特別指出,對危害城墻本體安全的植物,應每年進行清理。現存城墻兩側8米以內,不得新種植喬木和危害城墻的藤蔓類植物;城墻兩側8米以外、保護範圍以內,應當選擇栽種不遮擋城墻、根系不破壞城墻的樹種。
城墻沿線現有樹木如影響城墻安全或遮擋城墻的,應進行遷移或修剪。嚴重威脅城墻結構安全的深根系植物,要在確保城墻本體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定期採取措施進行清理。 本報記者 朱凱 邢虹
明城墻內側江寧路至張家衙段環境整治項目中的赤石磯登城口建設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