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九大江蘇團代表暢談用好人才這個戰略資源 廣納英才,以人才夢托起中國夢
十九大報告把人才發展放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報告強調:“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面對新時代、新矛盾和新的歷史方位,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識才、用才、聚才,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十九大江蘇團代表展開熱議。
讓人才成為“開路先鋒”
“‘兩個一百年’是‘中國夢’的核心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夢’的主要內容,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是‘中國夢’實現途徑。而人才正是走中國道路的開路先鋒、中國精神的創造主體、中國力量的現實體現。因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是‘圓夢’之舉,也是‘攻堅’之舉。”江蘇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胡金波代表説,“圓夢”中國,必須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通過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真正做到“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以人才夢托起“中國夢”。
胡金波説,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通常在全球範圍內流動與配置。“只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營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氛圍和‘一切皆有可能’的願景,才能真正‘築好黃金臺,引得鳳凰來’,實現以高層次人才引領高水準發展、以人才優勢增創發展優勢。”
“人才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優勢,也是推進産業升級的核心力量。”常州市副市長、武進區委書記史志軍代表認為,一個地區的綜合環境能不能集聚人才並且留住人才,取決於這個地區創業舞臺的大小和宜居生活的程度,“在人才引進方面,要敢於出實招、硬招,毫不吝嗇地提高政策‘含金量’,通過實施更開放、更有效的引才政策,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探索柔性引才模式,使人才落地更精準、更靈活,打造聚才的洼地。”
為人才發展打造優質環境
“十三五”期間,江蘇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這對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提出更高要求。2017年年初,江蘇專門出臺文件,推出頂尖人才頂級支持、“鳳還巢”計劃等引才政策,精準集聚領軍人才、鄉土人才、年輕人才等三類群體,同時也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人才“鬆綁”方面作了不少探索。胡金波認為,只有不斷地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才能提高人才集聚的溫度,提升創新發展的濃度,提增經濟轉型升級的質感。“當前,應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機,不遺餘力地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掃除一切阻礙人才事業發展的‘攔路虎’和‘絆腳石’,著力營造敬才重才的社會環境、識才用才的工作環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環境、優才厚才的生活環境,讓人才的榮譽感、嚮往感、獲得感更強,使江蘇成為各類人才的嚮往集聚之地、建功立業之地。”
2017年2月,武進發佈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政策,在出入境、租房購房、子女入學、就醫問診等多個方面向人才提供特殊的優惠和菜單式定制服務。史志軍説,“留住人才,就要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要細緻入微地為他們解決各類問題,要給予他們更好禮遇、更優待遇、更多機遇、更高榮譽,使他們感受到這裡不僅有他們的前途和事業,還有他們的生活和眷戀,從而真正把武進當作他們的‘第二故鄉’。”
為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支撐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蘇州大學副校長張曉宏代表認為,這既是新時代對於高技術産業的需求,也體現了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沒有基礎性研究,很難在重要的、前沿的、高技術産業領域站上制高點。比如蘇州要發展人工智能高技術産業,就必須得重視和加強基礎和原始創新研究。過去,技術創新都依賴於一些西方國家之前的原始創新,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須擔當起原始創新和基礎創新的責任。”張曉宏説,“建設創新型國家,要進一步培養和造就具有國際水準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既是人才的使用者又是培養者,這方面責無旁貸。”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易紅代表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更多創新創業的人才。結合“雙一流”建設,東南大學推出“雙創人才培養計劃”,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突出研究式、啟髮式、互動式、研討式教學,加強實驗教學和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全方位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素質;“高端師資倍增計劃”重點培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東南大學每年引入100多位青年教師,四成有比較長的海外學習工作經歷,三分之一來自國外其他兄弟高校。希望這支多元的教師隊伍能融合發展,成長為高水準優秀教師,成為行業裏的領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