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部門出細則控製作業量,家長老師卻説“不現實”家庭作業如何才能真“減負”
“陪娃寫作業?算了吧,想來想去還是命更重要!”“每次寫作業都能吼劈叉!”……最近,“陪娃寫作業”成了朋友圈裏的熱門話題。家長們的各種抱怨,也真實反映出目前中小學生作業負擔的確不輕。為此,省教育廳上月發文,要求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例如,小學一二年級不得佈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中高年級家庭筆頭作業控制在1小時。但在不少家長和老師看來,這些規定顯得有些“不現實”。一位家長抱怨説,其實關於家庭作業減負的相關規定由來已久,但一直難以得到有效落實,“減負為何比減肥還難”?
檢查背默、批改練習、指導訂正,家長天天像打仗
“從下午4點多放學到9點半睡覺,除了一個小時吃飯,其他時間孩子都在忙作業。”南京鼓樓區某熱門公辦小學三年級家長陳女士提起“陪娃寫作業”這個話題,説自己有一肚子的“血淚控訴”,“我的任務就是在一旁盯著,寫完以後幫他批改,做錯的給他講解,默寫的時候給他報字詞,背誦的時候一字一句看著……天天如此,孩子被盯得很煩,我也接近崩潰。”
陳女士説,學校佈置的書面作業確實不算太多,但是各種預復習、背誦默寫非常耗時。除此以外,老師還時不時暗示家長要給孩子多做一些課外習題,有時候還要抽查,這就逼著家長給孩子加量。而且這些補充習題都需要家長自己批改講解,“我每個晚上都像在打仗。印象中最多的一天,批改講解了語數外三門10多份課外練習。孩子做完已經困得不行,我批完還得盯著訂正,我自己都討厭這樣的自己,但又沒有辦法。”
卜女士的孩子今年二年級。她説:“孩子放學後書面作業可以自己完成,但其他的作業都需要家長配合。比如老師要求每天把孩子背讀課文的錄音發到群裏,這個只能等我回家完成。語文預習作業也很繁瑣,要了解生字讀音、會寫,還要查字典了解意思,各項做下來也得半個到1個小時。在單位忙了一天,回家還得陪娃作業,實在不容易。”
就連孩子今年剛上小學的張女士也加入了吐槽大軍:“這才一年級,我家每天晚上都要寫到9點才能睡覺,以後可咋辦?”
面對陪孩子寫作業的種種遭遇,不少家長感慨,“孩子上學的年齡,就是爸爸媽媽們下凡歷劫的開始。”
減輕孩子和家長負擔,省教育廳再次發文出細規
家長們不輕鬆,寫作業的孩子們更不輕鬆,不僅要面對寫不完的作業,還要面對父母的“咆哮”。
“每天除了上學,就是寫作業上輔導班,但是我的成績還是中上等,我頭疼,煩惱,爸爸媽媽還總説我笨,好像把我看得一無是處,一想到這我就淚如雨下……”一位小學五年級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
如何減輕課業負擔,讓家長和學生們輕鬆下來?早在2005年,省教育廳就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得留書面作業。2006年出臺的《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定》,也要求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家庭作業分別不超過1小時、1.5小時、2小時。上月18日,省教育廳再次發文強調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此次新出臺的規定,比之前的更細,包括杜絕耗時長、動手難做、材料難找、過程繁雜的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試卷中不得出現奧賽題等。規定還重申了各年級的作業量,同時要求嚴控在校統一教學時間,例如,小學到校在8點以後,在校時間不超6小時;初中到校控制在7點40以後,在校不超7小時。
一紙文件難減負,社會、學校、家長需通力合作
時隔10多年再次下發減負意見,此次能否真正給中小學生減負?對此,家長、老師們都不太看好。
“完全不佈置書面作業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兒子是特別不自覺的小孩,如果沒有書面作業,完全放任,那就毀了。”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顧女士説,“其實一、二年級最磨人的是軟性作業,這種作業老師要求家長配合,太耗精力。”
“校外培訓機構鋪天蓋地,校內作業減少就意味著課外作業增加,想要孩子減負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四年級學生家長馬女士認為,“真正要規範的不是校內作業,而是如何將孩子的校外負擔降下來。”
老師也有自己的看法。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一年級數學老師説,規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佈置家庭作業,意味著練習只能放在課內,“對於一些寫作業速度比較慢的孩子,課上完成不了就得帶到家裏,這究竟算課內作業還是家庭作業?”再者,每個孩子學習效率不同,對於中高年級學生來説,“1小時的作業”究竟是多少,也是件難事。
一位小學二年級班主任直言:“不佈置書面作業不現實。拿語文來説,你以為課堂上讀兩遍寫一遍,孩子就能深刻記在腦海裏、考試就不會錯、作文就可以運用自如?這不太可能。而且按照教育部門早上8點後才到校的規定,孩子到校就該上課了,課文和古詩詞什麼時候背?課文朗誦什麼時候進行?如果回到家裏家長再不督促背誦,哪還談得上學習效果。”
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沈曙虹説,“減負”不是“無負”,需要減掉的應是“超標”和“超量”的課業任務。在“減負”的同時,要努力提高“教”的水準和“學”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騰出時間帶領學生關注課本以外的廣闊世界,擁抱自然,接觸社會。因此,“減負”不能是學生“一個人的狂歡”,也不是教育部門的一紙文件,而需要社會、學校和家長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