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農大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發棣:科研“菊花夢” 結出“富民果”
每年金秋,南京農業大學湖熟菊花基地絢麗迎賓,湖熟賞菊成了南京市民鄉村遊的新時尚,也開啟了當地村民的致富之門。這片美麗花海的背後,有著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陳發棣和他的“菊花夢”團隊的貢獻。
南京農業大學湖熟菊花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庫,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資源、3000多個品種,基地還自主培育了300多個菊花新品種。“選育一個新品種至少要花6年左右的時間,過去選育一個品種花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陳發棣告訴《新華日報》記者,新品種主要通過遠緣雜交、品種間雜交等方式培育,每年會配置100多個雜交組合,獲得8萬-10萬株後代,根據後代呈現出的形態、生長勢、抗性等不同標準,第一年年初選出幾百株,第二年進行復選,一般會留下幾十個株係,然後再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等過程,最終獲得性狀穩定的優良品種。
陳發棣説,南農大菊花科研有著豐厚的“家底”,他的導師、原金陵大學李鴻漸教授從1944年開始就從事菊花品種蒐集、保存等工作,距今已有73年曆史。目前,他們的菊花團隊共有師生100多人,是國內最大的菊花研究團隊。“團隊裏有育種、栽培、分子生物學等不同領域的老師和研究生,好的創新,需要團隊的通力合作。”陳發棣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也不僅是寫論文,還要通過“育種技能”考核,“我們的選題都是從産業中來,老師和學生經常都在菊花田裏,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迄今為止,南農大菊花課題組在SCI期刊上發表了150多篇論文,佔國際菊花領域論文發表量的7%,居世界第一。團隊培育的觀賞菊已在江蘇、雲南、上海、海南、廣東等10多個省市大量推廣應用,項目合作單位昆明虹之華園藝有限公司、豐島園藝有限公司等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切花菊和種苗出口商。南農大每年接受企業委託的菊花科研項目7-8個,在提供技術支持的基礎上,市場需求反過來對育種、栽培技術研發集成也是很好的指導。
創新的腳步,並沒有止步在五顏六色的試驗田。陳發棣認為,科學研究應該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菊花課題組應該在國家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休閒旅遊農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實現産業鏈的貫通。如今,湖熟菊花基地僅一個秋季菊花展,接待的遊客就達數十萬人次,拉動周邊旅遊、餐飲、零售、農副産品等行業,帶來了幾千萬元的旅遊收入。
南農實驗田裏的菊花牽起了學科鏈、搭起了産業橋,正在越來越寬廣的天地綻放。在淮安,佔地200余畝、建有2.4萬平方米全智慧玻璃溫室的白馬湖菊花園2016年正式開園,日接待遊客最多達2萬多人次;在安徽滁州、天津寶坻、江蘇射陽等地,更大面積的菊花園也相繼建成開放,依託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課題組的品種、技術支持,全國已建成以菊花為主題的休閒旅遊基地10余個。
南農大劃撥了專項經費特設“菊花産業鏈創新項目”,集結相關特色優勢學科,與多家企業合作,開發“菊花全産業鏈”。“圍繞菊花産業,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生産什麼。”陳發棣告訴記者,課題組和茶學專業協同,開發具有不同營養、保健等功能的菊花茶,普通杭白菊,泡一杯至少要放五六朵,而南農大開發的單朵菊花茶沖泡時只需放一朵,飽滿的菊花可以撐滿整個茶杯。除了菊花茶,他們與企業合作還開發了菊花餅、菊花酒等創意菊花食品。
最令陳發棣自豪的是,南農大的“金菊花”還開到了貴州麻江縣的扶貧一線。“我校施雪鋼去年在貴州麻江縣高枧村發展了20畝菊花谷,大獲成功,2017年已擴大菊花種植面積到600畝,本來施老師挂職結束要回校,村民們硬是按手印把他留了下來。”陳發棣由此開始了新的謀劃:利用山區特殊的生態條件,加大食用菊、藥用菊等功能性菊花的開發力度,進一步推動當地産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要把我們的創新優勢轉換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優勢。”陳發棣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