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接國家戰略 服務江蘇發展—— 南通大學智庫團隊揚子江城市群建設調研側記
在“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國家戰略的融合交匯地帶,建設揚子江城市群,是江蘇省委、省政府紮實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的重大戰略決策。近日,由南通大學省重點培育智庫、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專家團隊完成的調研報告,聚焦“揚子江城市群發展”這一重要命題,專家觀點在其中一一呈現。
十天訪八市,智庫團隊調研顯成效
2016年11月,從江蘇省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傳來訊息,正在謀劃把長江沿江城市作為一個大的板塊,打造揚子江城市群,促進沿江地區發展能級的整體提升。2017年6月20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開座談會,深入研究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問題。
“揚子江城市群”,一個全新的發展概念在江蘇的地理版圖上破繭而出。
揚子江城市群涵蓋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等沿江八市,這裡集聚了全省最為豐富的經濟、科教、人文等要素資源,以佔江蘇省近一半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省約80%的經濟總量,是江蘇省經濟發展的重心所在,更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主要陣地。推進揚子江城市群融合發展,使之成為未來江蘇區域協同發展的最重要增長極,是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重要使命,也給沿江八市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現實要求,正是智庫專家們需要直面的社會問題。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專家團隊溯江而上,在十天內深入沿江八市走訪調研,為揚子江城市群建設資政建言。
調研的過程也是視野不斷開闊、思路不斷清晰的過程。從“揚子江城市群”的版圖概念到躍然眼前的沿江八市的鮮活形象,從共建園區建設到跨江融合發展,從政府部門到園區企業,專家們帶著疑問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充分感知江蘇發展的新脈動,揚子江城市群的發展脈絡、發展路徑、目標走向也漸趨明朗。“我國地方政府上下級之間經濟管理的創新合力是經濟有效增長的強大推助,基於開放和合作的城市群之間的融合發展是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客觀需要。”參與調研的季燕霞教授深有感觸地説。
此次調研形成一系列豐碩的理論成果。《新華日報》連續在頭版推出4篇通訊報道,從基礎、動力、瓶頸、未來四個方面探討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方法和路徑。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將鏡頭聚焦沿江八市,分8個主題反映各市在揚子江城市群建設中的期待和定位思考,通大智庫專家團隊成員分別發表研究觀點。
“抱團合作”,多學科協同促融合
參加調研的專家團隊,涉及4個學院,經濟學、地理學、社會管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專家教授,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學科優勢,分工合作,在研討與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院長楊鳳華説:“我們改變以往單打獨鬥的研究方式,逐步轉變為團隊合作的形式,這種跨學院、跨學科的協同研究拓寬研究思路,發現新研究課題,對促進學術理論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地理科學學院葉磊博士説:“調研形成的一系列文章及成果,豐富了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視角與研究內容,極大地鍛鍊了研究團隊、擴大了自身影響。”
對科研工作者來説,此次調研不僅是一次沉下身子的社會實踐,更是一次豐富理論的深刻認知。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陳長江博士認為,“調研讓我們對揚子江城市群的認識更加具象,這種從理論到現實再到理論的思考,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明晰學科發展方向,保持富有活力的狀態,對打造‘頂天’又‘立地’的學科有重要意義。”商學院陳曉峰博士則用“過癮”和“解渴”來形容此次調研的感受,“今後,我會將實地調研、田野考察置於一切研究工作的中心環節,更加注重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並通過科研反哺教學,讓學生了解更具前瞻性、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威平感慨道:“這些成果完全得益於智庫團隊發揮抱團合作的優勢,通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全方位了解沿江八市經濟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戰略性研判,這樣的研究成果更接地氣。”
著眼國家戰略,建設高校高端智庫
積極走出校園,回應社會關切,開展問題研究,是這次調研取得豐碩成果的根本原因,也是高校智庫建設的使命所在。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智庫首席專家成長春説:“辦智庫不是關起門來想點子,要協同聯動,理論研究才能精準發力。要積極關注和直接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科研成果和更大的智力支持,這是地方高校應有的責任擔當。”
作為江蘇省首批重點培育智庫,近年來,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智庫建設充分利用學校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主動走出去,服務國家戰略和江蘇區域發展。迄今為止,南通大學智庫共獲得各類國家級項目12項,其中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中宣部重大現實課題子項目。
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浦玉忠説:“加強高校智庫建設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江蘇省戰略部署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建成高水準大學的內在要求。作為地方綜合性大學,應主動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提升人才、學科、研究創新能力的推動力,以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為契機,加快高水準大學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