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學生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教授的DIY研讀研究課。
這個學期,南京大學商學院大三學生邱芷晗走進了當代著名哲學家、校黨委書記張異賓的博士生課堂。這源自該校自2016年秋季學期起推出的DIY研讀研究課,從課程設置到開課由學生主導是這項嘗試的突出特點。
“這樣做是希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同學,喚起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延伸到對工作和事業的熱愛。”張異賓教授表示,這種以學生為主導的課程選擇不僅是立德樹人在貫穿教育整個過程中的一次嘗試,也將會為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空間。
經過一年的探索,南京大學DIY研讀研究課已從最初首批6門課程,增加到現在的51門,並初步形成了DIY研讀研究課程+本碩(博)合開課程的基本架構形式。其中,本碩(博)合開課程是將碩士生、博士生課程向本科生開放選修,DIY研讀研究課可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銜接的過渡課程,既滿足本科生學術基礎學理素養的養成,也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研究素養。
課程教師均可“私人定制”
DIY研讀研究課的最早提出者,是南京大學的學生社團悅讀書社。
“學校原本的課程並不少,但發現為自己量身定制卻很難。所以,我們就想能不能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我們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南京大學悅讀書社社長汪斌如此解釋這個教學創意的初衷。
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悅讀書社“自主設計主題並邀請名師開課”的想法得到學校教務部門的支持。本科生只需在教務處網站按照選課流程,填寫一份“定制訂單”,便可“私人定制”老師及授課內容,還可以選修部分碩士生、博士生課程,課程同樣將採取研討形式。
9月25日下午,文學院教授徐興無的《左傳》研讀研究課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開課了。正式開課之前,徐興無教授已事先提示參與選課的學生把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和西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作為參考書。課堂伊始,徐教授對“傳”和“經”做了簡要闡釋,便將課堂交給了同學,在學生的自主研讀過程中他再進行補充和點評。
據了解,DIY研讀研究課一般採用小班教學模式,專為本科生開設的研討班一般15人以內,本碩(博)合上課程通常5-10個人。
“勒克萊齊奧教授的課太熱門,我們今年開放了100個名額。”南京大學教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這裡説的是今年77歲的南京大學名譽教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讓-馬裡·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今年是他連續第五年在南京大學開課。本學期,由他全英文授課的通識課《現實:文學與藝術中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經同學票選,納入了DIY研讀研究課名單。
“DIY”讓大學課堂煥發生機
張異賓教授談到DIY研讀研究課時印象深刻,“當時,悅讀書社的學生們直接找到了我的博士生課堂,請我加入他們的課程計劃,一開始我也有些猶豫,因為博士生課堂主要是對專業的討論和專業的研究,本科生的參與是否對他們有益處?”不過,他的猶豫很快被同學們的參與熱情打消了。
“我上學期的課是文獻閱讀與批判,對本科生的挑戰非常大,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五名本科同學不僅始終參與討論,並且敢想敢問,活躍了課堂氣氛。”這個學期,張異賓主講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也成了DIY研讀研究課。
DIY研讀研究課能給學生帶來什麼觸動呢?2015級商學院本科生邱芷晗説,“一開始是被張異賓教授的個人魅力所吸引,又好奇博士生的課堂究竟是什麼樣。”在其看來,能在本科生階段就有機會去感受這樣的思想碰撞,相信對未來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助益。
《左傳》研讀課的課代表常同學也表示,這樣的選課形式更符合同學們的興趣點,可以讓學生在面對文本時有更加清晰的思路,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更好地調整學術方向。
“這是南京大學自下而上探索的一套全新教學與管理模式。”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邵進表示,“目前的DIY課程中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比例較多,面向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開放。這些課程更多倡導的是對學生思維方式進行訓練,例如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而這些思維光靠專業課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擴展學生的方法論知識。”
在DIY研讀研究課上,同學們可以參訪博物館欣賞中國書畫之美,去天文臺探尋“天眼”背後的科研奧秘,在古墓發掘現場感受中華文明……據了解,一年前,南京大學DIY研讀研究課推出首批6門課程,2017春季學期繼續推出32門,9月份開始課程已經增加到51門,近1000人參與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