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斷豐富社會文化肌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有39項非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位列締約國首位。5年來,我國將4153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産保護群落。同時,文化文物單位積極開發文化創意産品,推出了一批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産品。大到博物館文創的“領跑者”故宮博物院,小到筆者兼任館長的江寧織造博物館,它們猶如血肉與毛細血管,在不斷豐富著社會的文化肌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印發,則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上了新的歷史高度。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止步于傳承。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一個生血肉、塑筋骨、立精神的基礎性工程,是一個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過程。對此,我們應有更強的使命意識與更高的行動智慧。
以電視傳媒領域為例,近5年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在獲得市場高度認可的同時,還帶動了漢字熱、成語熱、詩詞熱與國學熱。而這些“熱”現象的本質是母語文化經過電視媒介的轉化和呈現,對觀眾尤其是對青少年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有豐滿的血肉,有堅韌的筋骨,有昂揚的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都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中,釋放生命的光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