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製造大省, 改善供給再加力 貫徹十九大精神在江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什麼樣的豐富內涵?建設這一新體系的主要發力點應該放在哪?江蘇又該如何立足省情實現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發展?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國鋼鐵産量嚴重過剩,可圓珠筆頭上的“圓珠”仍需大量進口——2016年1月,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圓珠筆之問”,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迅速在全國上下得到積極響應。
一年多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仔細體悟報告中的字句,江蘇省經信委主任謝志成深有感觸。
在實體經濟佔比超過80%的江蘇,改善供給品質,仍將是長期而持久的動力與壓力。
“製造大省”,積極謀轉型
11月初,南京金龍客車製造有限公司的“開沃NJL6100BEV”産品,在澳門的一場汽車行業峰會上被評為“十大新能源公交車型”。這是金龍客車2017年專門針對10.5米公交車推出的新車型,採用了自主研發的整車控制器、電機控制器、電池管理系統。
“南京金龍正在努力從一家客車製造廠商向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轉型。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産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公司每年會拿出銷售額的百分之三用於研發,就是希望在該領域佔據技術制高點。”南京金龍客車品牌部經理施文會説。
江蘇製造業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雖然具有規模大、門類全、企業優、支撐強等諸多優點,但積極轉型、持續提高供給體系品質的努力從未懈怠。
謝志成説,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近年來,重點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以及建成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製造強省目標,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大力振興製造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推動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江蘇省統計局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繼續深化,“進”的步伐更加穩健。同時,産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轉”的成效日趨顯著;新興産業、新産品、創新創業“三新經濟”提速發展,“新”的動力持續增強。
在謝志成看來,江蘇已經初步成為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1812家,培育了一批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行業“隱形冠軍”“單打冠軍”達到2000多家,為提高供給體系品質、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下了基礎。
消費升級,供給品質必須更優
剛剛過去的“雙11”,給人們再次帶來一場消費的狂歡。但在“年年歲歲花相似”中,新的變化正悄然出現:除了阿裏、京東、蘇寧等老牌電商,網易直營的 “嚴選”今年也加入狂歡陣營,並受到不少都市人的青睞,它的最大特色是“主打國際品牌製造商直供”。
11月6日,網易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在出席“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時,發表了題為《新時代 新消費 新模式》的專題演講。他表示,當今中國社會已經迎來了“新消費”大時代:“以前,大家追求怎麼能買得到,現在大家追求怎麼能買得更好、更有品位。”
這樣的判斷,在統計層面也得到印證。江蘇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61.7億元,同比增長10.9%。從消費品類看,吃穿用類消費增長平穩,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其中體育娛樂用品類、中西藥品類、化粧品類、通訊器材類、書報雜誌類零售額增長都在11%以上。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的落腳點是消費,是要讓供給結構和消費結構更加匹配。研讀十九大報告,記者發現,消費是個多頻詞:“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建立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顯然,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得到了決策層的認可與強化。
“消費升級,表現為消費者對品質的更高要求,比如追求更高品質的日用品、更符合人體工學的傢具等等,這些必然將傳導到生産廠家即製造業領域,從而帶來實體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常州孟騰智慧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俞丁山從企業角度的理解。
改善“實體”,動力變革勢在必行
十九大報告闡明瞭實體經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路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謝志成説,江蘇實體經濟體量大、佔比高,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實體經濟可以融合再創新的競爭優勢。比如傳統産業,通過製造裝備升級、互聯網化改造,引導企業推進生産管理、業態模式創新,著力佔據産業制高點。對於新興産業,則需要集中資源、政策,跟蹤推進一批重大産業項目,推廣應用百項關鍵新技術、千個重點新産品,加快提升新興産業競爭能力。
隨著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勞動力成本等經濟要素的變化日益顯著,經濟發展的動力變革勢在必行。俞丁山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這幾年自己公司的生意越來越忙,“很多企業都在用機器換人,為我們這樣的智慧製造企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看來,作為經濟最鮮活因子的企業,已經“用腳投票”,在向新技術尋找新動力。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扶持作用不可小視。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線上,正在裝配的1000多套“純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系統”即將發往整車廠。越博動力研究院院長蔣元廣説,以前我國電動汽車是單電機直驅,越博自主研發出永磁同步電機和自動變速箱一體化設計的動力總成,總量減輕30%,續航能力提高20%,這項核心技術申請了200多項專利。該公司成功申報“科技小巨人”後,獲得了相關資金和政策支持,進一步推動了研發的進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其目的是增強經濟品質優勢。對於江蘇而言,需加快發展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章壽榮認為,必須緊緊圍繞建成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製造強省目標,做好增量帶動、以“新”促“高”和存量提升、推“陳”出“新”兩篇文章。一方面,要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智慧製造裝備、智慧電網、積體電路、物聯網、新材料等新興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産業,儘快成長為支柱産業;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傳統支柱産業優化升級,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在機械、冶金、紡織、石化等傳統産業中的應用與融合,打造製造業升級版,促進江蘇省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