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委駐漣水幫扶工作隊産業扶貧實現農民收入倍增 有機稻米,讓貧困農戶有了奔頭
11月1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直播活動在漣水縣朱碼鎮笪北村金楊組一塊稻田中進行,主持人現場推介由江蘇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精心打造的有機稻米品牌“安東米富”。在一個半小時的直播時間裏,共接到訂單500份、6000多斤。
有機稻米種植項目是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推行産業扶貧的舉措之一。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隊長、漣水縣委副書記孫國君坦言,幫扶工作面臨“三難兩低”,即項目選準難、項目持續難、項目實施難,及村集體和村民抗風險能力低、駕馭市場能力低。發展有機稻米種植項目成本低、風險小、效益高,帶動性強,符合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同時還策應了今年省委省政府一號文件提出的“引導農民優化糧食種植結構,打造一批優質稻米産業化基地”“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和地理標誌農産品”等要求。
為促進有機稻米形成産業化經營規模,帶動更多低收入戶脫貧增收,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産業化經營模式,攜手種糧大戶成立安東米富有機稻米專業合作聯社,採取農戶土地入股享受“保底+分紅”、流轉土地集體領辦或者大戶承包種植等多種發展模式,引進蘇州農抬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其提供稻種、有機肥、生物農藥和全程技術指導,並負責以保底價回購稻米。
為打造有機稻米品牌,註冊“安東米富”農産品商標,並設計多款外包裝,專門策劃製作宣傳微視頻,註冊網絡微店,並與江蘇交廣網、京東、超市等進行銷售對接。協調省農科院權威技術監製,並獲得省農科院科研團隊的支持,使“安東米富”獲得有機大米ISO、有機轉換證、食品品質安全溯源等多種品質標準認證,提升“安東米富”有機稻米的含金量。
首批有機稻米種植項目在南集、李集、紅窯和成集等四個鎮發展了2270畝,帶動了800戶農戶加入,其中有200戶是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從今年收成來看,有機稻米總産量達100多萬斤。截至11月17日,“安東米富”大米訂單已達到7萬斤。按照孫國君的設想,未來將有計劃地擴大有機農産品種類,如有機粉絲、有機米粉、土羊肉、草雞蛋、芡實等,帶動更多的低收入戶脫貧增收。
“同樣都是種植水稻,但效益大有區別。”種糧大戶47歲的吳蘭田去年在朱碼鎮笪北村流轉承包了900畝耕地,簽了10年流轉合同。他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去年和今年同樣種的是南粳9108,以往畝産1300斤,畝均收益只有300—500元,今年開始,由省委駐漣水幫扶工作隊牽頭成立安東米富有機稻米合作聯社,採用南京農業大學專利産品微生物降解劑改良土壤,推廣有機肥、生物農藥等有機種植方式,畝産雖只有1000-1100斤,畝均成本增加500元,但加工成大米銷售,按目前銷售價8.80-15.80元/斤初步測算,刨去投入和人工成本,畝均效益起碼在1000元以上,是以往水稻效益3倍以上。
有機稻米種植還促進了土地從分散經營走向規模經營。家住朱碼鎮笪北村李莊組的57歲村民周海梅,去年還是村裏低收入戶,今年在幫扶隊員組織動員下,把4畝承包地流轉給了村裏合作社種植有機稻米,除了每年有土地租金收入3200元,夫妻二人還在合作社從事田間管理和打工,一年加起來收入有4萬多元,是土地流轉前的4倍多。南集鎮皂角村周殷組周雲林也深有同感,他説土地流轉前全家4畝地一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自流轉給了合作社後,不僅有土地租金收入,還在合作社做工,合起來收入有18000多元,是以往一年收入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