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實省級試點的“如皋實踐” 豐富鄉村振興的“江蘇路徑”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列入七大戰略,要求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江蘇省委、省政府也立足江蘇實際、著眼未來發展作出建設特色田園鄉村的戰略決策。作為地處江海平原地區的如皋市,有3個村莊躋身全省首批試點,理應在省級試點工作中承擔更大責任、展現更大作為,形成富有“江海綠韻·如意田園”的“如皋實踐”,為鄉村振興的“江蘇路徑”融入江海元素、貢獻如皋力量!
規劃引領,讓工作“聯”起來
通過規劃“一根針”把 “千條線”有效串聯起來,做好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這篇“大文章”。
一是準確找準定位。緊扣“打造特色産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築、田園生活,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找準各自定位,明確村莊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讓特色田園鄉村“看得見湖光山色和日月星辰,記得住鄉情鄉愁和人文遺存,更能體味到詩情畫意和人間真情”。
二是消除認識誤區。以村民為中心,以現實為基底,在規劃産業、文創、體驗等功能性要素融合的基礎上,更加突出”深度謀劃“和“精心策劃”、更加突出“滿懷信心”和“持久恒心”、更加突出“理念更新”和“舉措創新”,不做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不搞大轟大嗡的政績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須有我的擔當,多做鄉村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
三是煥發內生活力。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在外能人、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退役士兵等群體返鄉下鄉,發展農業科技型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培樹在市場大潮中敢打敢拼有威望的領軍人物,引導他們主動投身到項目建設、維護和長效管理中來,設計好利益分享、風險共擔機制,實現收益分配和就近就業。
聚焦三農,讓鄉村“興”起來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新常態下的“三農”工作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一是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秉持“守望原態格局、保護田園肌理、完善現代設施、美化院落庭除、存留記憶空間、傳承鄉村文脈”的理念,加強田園庭院、天井小院和水岸家園等富有如皋地域特色的庭院建設,營造“田——麥浪滾滾、林——綠樹成蔭、路——步移景異、院——雞犬相聞、果——紅紅火火”等相親相融的田園生活,讓農村成為宜居家園。
二是讓農業成為令人嚮往的産業。圍繞全市“做精花木和特色農産品兩大特色産業,做強有機農業、休閒農業、特色漁業三大新興産業,做優稻米、果蔬、畜禽和蠶桑四大傳統産業”的目標定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黑塌菜、香堂芋、百日子白蘿蔔等農産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基礎上,發揮“世界長壽之鄉”的獨特稟賦,培育更多的地方特色農産品。
三是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圍繞“培養一批一技之長的老農,吸納一批回鄉創業的新農,引進一批精曉産業的智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壯大職業農民隊伍。整合社區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資産資源,探索成立村級資産運營公司,著力勾勒“一首無言詩、一支産業歌的田園業態,一幅立體畫、一道風景線的鄉村生態,一本鄉情書、一部致富經的百姓心態”的鄉村景象。
彰顯個性,讓特色“顯”出來
“特”字拆開就是“牛”“土”“寸”。“牛”是頂級的意思,代表最獨特的優勢與資源;“土”是鄉土的意思,代表了最自然的田園風光與人文底蘊;“寸”是分寸的意思,代表最精緻的建設與管理,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是呵護“江海民居”肌理。秉承“一河兩路非字住,三間主房有間附,四週院墻朝南出,五代同堂一屋住,房前屋後栽滿樹”的“江海民居”居住肌理,保持江海平原河網密布、綠樹成蔭的自然生態,維護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景觀格局,延續鄉村和自然有機融合的空間關係,把3個首批省級試點村莊著力打造成“江海綠韻·如意田園”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樣板。
二是傳承歷史人文記憶。嫁接現代文明,守住傳統文化之根,重視保護和復興現存文化,加快恢復和補救消失文化,注重提煉和昇華隱性文化。注入生態、歷史、民俗等各類文化元素,保護“如皋盆景”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盤扎”等傳統技藝,挖掘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民俗,保護、傳承和利用,留住鄉土文化的根脈。
三是弘揚鄉親鄉賢文化。以鄉情為紐帶,積極引導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爭取在外新鄉賢對家鄉的支持和反哺,努力實現資金回流、企業回遷、信息回傳、人才回鄉。搭建新鄉賢與鄉村社會結構有機融合的平臺,構建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現代鄉村治理模式,構築尊老愛幼、和家睦鄰、誠實守信等社會風尚。
以人為本,讓服務“優”起來
按照“補缺補短補軟”的要求,不斷改善鄉村的生産、生活和生態條件。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交通出行、污水處理、供水安全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道路改造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拆壩建橋、水系清潔暢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管理、維護和運營的長效機制。
二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瞄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任務,緊扣“‘一站式’服務大廳、居家養老服務站、文體活動廣場”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工作要求,對照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逐一對標找差,在解決“有沒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三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紮實做好“走幫服”活動,加大對弱勢群體和生活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著力解決好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殘疾人、孤兒等特殊群體的實際問題。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平安鄉村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