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湖連續十年安全度夏,但藻型生境尚未改變 落實河長制 精準治太湖
日前,治太工作督查推進會在無錫舉行,《新華日報》記者跟隨江蘇省調研組赴太湖流域開展專項巡河。2017年來,累計打撈藍藻237萬噸,是2016年同期1.5倍,這已經是太湖連續第十年安全度夏。
據江蘇省太湖辦公佈數據:1-10月份,太湖流域水質總體改善,個別指標有所波動。湖體平均水質為IV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56.9,同比上升2.8,繼續處於輕富營養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藍藻發生強度達到近十年來最大。對此,江蘇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做出分析:一是太湖“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變。氮磷是引起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爆發的根本原因,國際上一般認為,總磷超過0.02毫克/升、總氮超過0.2毫克/升(相當於地表水Ⅰ類標準),就能滿足藍藻生長需求,即藻型生境條件。目前,太湖總磷、總氮濃度分別是此限值的3倍和10倍。二是適宜的氣象條件直接誘發藍藻大面積聚集。2017年以來,太湖地區平均氣溫同比高0.3℃,較常年高1.4℃,為2008年以來同期最高,日照時長同比增加7.2%,氣象條件有利於藍藻大量生長和聚集。
對此,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陳志鵬直言,對照國家和省確定治太目標,太湖總磷指標與III類要求差距還比較大,2017年1-10月,湖體總磷同比還上升了13.2%;主要入湖河流中,僅有5條達到年度濃度控制要求。
“2018年是推進新時代太湖治理改革攻堅的關鍵一年。”江蘇省副省長藍紹敏指出,“兩個確保”是國家交給江蘇的“底線”,但不能僅僅滿足於“及格線”, 這就需要進一步落實“263”治太專項方案要求,以水質改善為核心,以氮磷控制為主攻方向,以河長制為抓手,堅持精準治太,聚焦控源截污、生態修復、小流域整治等重點工程建設,通過構建高水準“兩個確保”體系,打造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突破氮磷污染環境制約,不斷促進太湖流域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