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找到最大公約數問題,掌握最小公倍數願望 泰州三年內實現城市社區“微治理”全覆蓋
不少老舊小區存在汽車停車難、小攤小販佔道經營、公共綠地扒翻種植、破墻開店等通病,怎麼治理?2017年泰州市投入1000多萬元在50個城市老舊小區開展“微治理”試點,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心的煩心事,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
“從小處著眼、于細微處著手,通過一個個的小變化推動居民居住環境大提升,全市計劃用3年時間,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社區‘微治理’全覆蓋。”泰州市民政局局長李志高説。該市以加強社區“微治理”為核心,收集社區“微社情”、搭建社區“微平臺”、開展社區“微整治”、提供社區“微服務”,多措並舉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著力形成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特色明顯的現代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體系。
所謂“社區微治理”,是指由社區網格長梳理出居民需求,社區確定服務項目並組織實施,通過居民民主協商方式解決社區小微問題,實現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民政部門對於居民滿意並經驗收合格的重點項目予以獎補。
2017年,泰州市委組織部、財政局、民政局聯合開展2017年城市社區“微治理”項目申報工作,目的是根據群眾需求,對城市社區特別是老舊小區實行整治,推動解決社區停車難、路況差、設施少、秩序亂等問題,營造美化、亮化、綠化、凈化、整潔、通暢的安居環境。
蓮花社區所在的蓮花四區地處市區繁華路段,周邊有人民醫院南院、嘉鑾酒店等單位,一直以來,外來車輛擠佔小區停車資源的情況比較嚴重,小區業主普遍反映停車難。“接到‘微治理’項目徵集通知後,社區召集兩委全體成員,黨員中心長、老娘舅調解員、居民代表等共20位,商討‘微治理’項目申報事宜。”蓮花社區黨委書記姜希霞説,通過梳理,社區從10多項問題中列出“毀綠開路”“破墻開店”“佔道經營”“路面破碎”等主要問題,打包為“西大門周邊綜合整治項目”,申報社區微治理項目並成功入選。通過整治,小區大門安裝了智慧道閘系統,經過登記的業主車輛可以自由進入小區,外來車輛沒有足夠理由的則被拒之門外。
泰州2017年城市社區“微治理”重點項目,都是經過層層篩選,居民反映最強烈、最急需解決的煩心事、鬧心事。目標是通過引導推動,幫助社區解決一些問題,營造一方環境,惠及整體居民。不少社區結合全市“大走訪大落實”活動,開展社區工作者大走訪,讓這些社區工作者和代表走訪、收集民意。“社區幹部走訪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已有5個年頭,民政局一直把走訪作為社區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來抓。通過走訪來掌握社區居民心願、社情民意。”泰州市民政局副局長孫雷説。按照要求,社區要通過完善分片包戶責任制、“三登門五必訪”、“兩委”集中會辦、《民情日記》記錄等制度,採取入戶訪談、座談討論、網絡徵集等方式,全面徵集居民“微心願”。
目前,泰州市在全市實行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共劃分網格12353個,配備網格長和網格員4萬名。由他們登門入戶、了解居民需求、幫助解決困難;也可以由他們號召居民開展協商自治活動,成立城鄉社區民情理事會、社區網格民情懇談會等民主協商組織。同時依託政務信息平臺,建設城鄉社區綜合服務管理信息平臺,整合條線部門在社區的各類信息終端,將行政事務、綜治維穩、民主議事、村(居)務公開等信息資源整合至一個平臺,實時採集、更新、關聯網格內人、房、物、車、網及社會組織等動態信息,實現一點登錄、一次採集、全網共享。
“微治理”實現過程中,整治內容大家提、整治方式大家議、整治效果大家評,將社區“微協商”貫穿于“微整治”全過程,通過召開城鄉社區民情理事會、社區網格民情懇談會,梳理社區整治“微項目”。採取“市區聯動、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形式,全力落實“微項目”。聘請第三方評估項目實施成效,根據成效進行分級獎補,推動解決社區停車難、環境差、秩序亂等問題。這就是泰州市“微治理”的全部流程。
“有限資源條件下做什麼事能得到最多群眾的點讚,這樣的事就要去做。堅持問題導向,找到大家反映問題的最大公約數,掌握群眾願望最小公倍數。解決大多數人都希望解決的事,然後一件一件地辦。一個是矛盾焦點所在,一個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所在。再通過協商民主,貫穿整個過程,形成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我也稱之為社區服務供給側改革。”孫雷説。在泰州社區供給側改革中,以三社聯動為抓手,創建社區服務品牌也是一大亮點。泰州市從2016年起,泰州市財政每年安排社會組織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支持社會組織孵化培育,泰州市城鄉社區社會組織數量達到4585個。通過組織開展全市“十佳”、優秀社區服務品牌評選活動,將一些社區的服務項目打造成服務品牌。各個社區通過品牌打造,提升社區基礎工作、更新工作理念、體現社區文化,推進社區服務專業化、項目化和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