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會化服務,讓社區生活更有溫度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在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治理格局中,社會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新時期社會化的治理新方向將促進服務更加接地氣,更加多元和規模化,為人們帶來更有溫度的社區生活。
社會力量介入,社區服務“下沉”
11月16日,南京市幕府山街道雲谷山莊社區居民葛正琴向鼓樓區政府、幕府山街道、社區和社工連送了4面錦旗。葛正琴的老伴已去世,與殘疾女兒和雙胞胎外孫女共同生活,家境困難。今年兩個孩子到了入園年齡,卻怎麼也報不上名。社工走訪了解情況後,在朋友圈發起救助信息。隨即,區和街道紛紛出手,兩個孩子及時入了園。社區還發起成立“益暖雲谷”基金,專門為孩子募集教育經費。
雲谷社區是一個1萬多人的拆遷安置小區,僅老人就有近4000人,居民需求和矛盾複雜多樣。專業社會組織“四月天”承接社區購買項目後,發動居民成立34個社團,自己服務自己,公益、教育、文體等活動直接對接家庭。目前四月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已進駐南京10多個小區,探索社會化的社區服務理念。
共治共享,離不開服務“下沉”。江蘇全省有2.1萬個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品質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息息相關,而購買服務已成為保證品質的重要路徑。經過幾年的公益創投實踐,省、市、縣(區)、街道等多個層面的政府購買蔚然成風2017年僅江蘇省民政廳就安排3500萬元省級福彩公益金,向社會力量購買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困難老人生活照料、殘疾人服務等項目;南京市民政部門購買資金超過7000萬元。
作為社會服務的主要“供應商”,迄今,江蘇全省註冊登記的社會組織已達8.65萬個,數量居全國首位,他們也正面臨從量到質的轉變。江蘇省兩辦不久前出臺政策,提出降低門檻,深化改革,到2020年,江蘇省所有設區市、縣(市、區)和50%的街道(鄉鎮)都要建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為其提供支撐載體,以推動社會治理的社會化進程。
引入市場力量,創新社區治理
社區治理社會化,僅靠社會組織還遠遠不夠。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落到社區層面,就是行政化的傳統社區治理模式,已難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了。
社會學專家閆加偉認為,社區治理社會化、現代化離不開市場力量。然而,智慧社區、物聯網、人臉識別等技術的引入,僅靠政府購買很難實現。例如,政府花大力氣建設的網格化中心,引入人工智能後,肯定會解放一大半人,因為不需要那麼多人值班盯螢幕,也不需要那麼多人巡邏,突發問題通過技術就能精準快速鎖定。因此,今後,引入市場力量,解決社會化服務中技術欠缺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在南京,大量基金會、行業協會和企業等社會資本開始瞄準社區這個巨大市場。比如,為城鄉社區老人免費體檢項目已延續多年,但2017年南京市民政部門引進愛普雷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智慧養老雲平臺,評估全市130多萬老人的體檢數據:哪些老人需要入住養老院,需要家庭醫生,需要助餐……這些健康大數據為政府部門科學管理助餐點、失能失智老人護理補貼發放、養老機構等級評定、決策改進等提供了數據支撐。
企業參與優化,提升社會服務
“十九大報告將極大地推動社會治理的社會化進程,而社會化也必將帶來服務的規模化和專業化。”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認為,最好的服務絕不是公益福利性質的,而一定是市場性質的。在此過程中,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要共同摸索項目設置、定價、競爭機制等規則。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認為,社會服務領域的創新已落後於科技、落後於商業,應通過“公益鋪路,商業跟進,産業擴張,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來解決各類社會問題。
事實上,在資源整合、爭取一流人才等方面,社會企業具有天然優勢,企業通過利益、股權合作、高薪等方式使得社會服務更高效優質,很多企業已從中獲益。比如,養老助餐點如何盈利一直讓民政部門頭痛,攜才養老産業服務公司迅速在南京開設122個助餐點,年服務老人120萬人次,佔當地助餐服務總量的18%。通過市場的手段,企業站穩了腳跟,並搶佔了社區居家養老的巨大資源,還順勢推出休閒娛樂、保健養生、文化養老等全鏈條服務,盈利已不成問題。
對此,閆加偉深有同感,他認為很多社會服務,如全國都經營不善的慈善超市就存在行政化的問題。一個街道一家,碎片化運營,導致慈善超市整體運營水準低,成了慈善物資發放中心,靠政府補貼維持。而韓國有一家連鎖慈善超市叫“美麗商店”,由一位律師創辦,擁有120家分店,二手衣物累計達1000萬件,年銷售額達200億韓元。
採訪中,多位社會學家認為,社會化服務的規模上去了,就有了專業化空間、專業化分工和專業化人才。相信不久的將來,社會治理領域,也能出現連鎖化的現代運營商。